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疫情下中国能源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需求剧降导致市场失衡进一步加剧,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美国页岩油气发展遭受挫折,页岩油气公司出现大规模破产潮,但该产业韧性仍在,随着油价回升,页岩油产量将再度反弹。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和财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疫情蔓延和油价暴跌导致两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在美、俄、沙三方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今后将长期抱团取暖,以“欧佩克+”为平台与美进行战略博弈。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环境总体改善,但美国对中国相关公司的制裁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

01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望加快推进

美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崛起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能源供需造成的长期影响,正在迫使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国加速推进东进战略,竭力稳住亚太这一能源消费增长最快地区,中国成为它们的战略重点。

中俄能源合作自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呈快速推进之势。2016-2018年,俄罗斯连续3年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8年1月,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正式投入运营,天然气合作成为下一步合作重点;11月,中俄合作推动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全面建成投产;2019年9月,北极LNG2项目正式启动,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共持有该项目20%的股权。亚马尔LNG项目与北极LNG2项目已成为“冰上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支点,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天然气供应来源多元化,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西线和远东天然气管道建设也提上日程。若西线和远东项目能达成协议并按期投产,未来10年,中俄天然气贸易量有望超过800亿立方米/年,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天然气进口最大来源国。

在中东地区,以能源为核心的双边合作持续深化。2017年,中国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陆上油田开发项目协议,这是中国首次在中东地区拿到上游权益。2018年以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通过在中国加强建设合资大型炼厂等方式,大力巩固在华原油市场份额,终使沙特阿拉伯于2019年重新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9年7月,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海油签署协议,探索石油上下游领域及LNG领域的新合作机会。受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中东各国纷纷推出经济转型计划,例如沙特阿拉伯的“2030年愿景”、阿联酋的“2050年能源战略”等。中国作为中东油气的主要买方,在推动与中东各国非油气领域合作方面也具有天然优势,“一带一路”清洁能源、产能及金融合作有望获得较快发展。

02

中美能源合作迎来新机遇

在新的国际能源格局下,美国努力扩大能源出口,为中国加速推动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提供了机遇,并使中国获得缓解与美国贸易争端的重要筹码。

2019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2%。未来,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型,预计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从目前的45%进一步上升,而且中国80%的能源进口都通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需求迫切。过去几年,中国已经在有意识地逐步降低从中东进口能源的比重,并加快了与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步伐。美国油气开发提速和出口禁令放开,为中国提供了新的选择。2017年以来,中美能源贸易快速增长,中国成为美国能源的最大买方,两国未来能源合作潜力巨大。2018年2月,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国进口量占美国原油出口量的20%。路透社数据显示,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天然气数量占美国天然气总出口量的14%。

尽管近期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冲击,中国自美国的能源进口量一度大幅下滑甚至中断,从长远来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数量有望超过农产品进口量,将在缓解中美贸易紧张、改变双边贸易失衡上发挥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反击美国贸易霸凌主义和无理要求的重要筹码。2018年9月,中国将天然气列入对美征收报复性关税的商品清单,成为反制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的一张牌。2017年11月特朗普访华和2018年12月的20国集团“习特会”上,扩大能源进口都成为改善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优先选项。2020年1月,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以2017年自美国的进口额为基数,在未来两年内增购2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其中包括增购524亿美元的能源产品,足见能源贸易在缓解中美贸易冲突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规定的目标,中国需要在2020年较2017年增购价值185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能源产品91亿美元,因而2020年应进口276亿美元,但实际上2020年1-5月仅购买了20亿美元,主要缘于能源需求和能源价格在疫情期间双双大跌。由于中国自美国采购能源产品的进度远远落后于协议目标,仅达到目标进度的17%,考虑到履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和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中国在下半年明显加快了自美国的能源采购力度。

03

中国话语权和地位上升

疫情导致的买方市场的加速形成,以及美国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国的能源制裁,为中国提升能源安全、争取能源定价权奠定了优势地位。近年来,俄罗斯一反常态,向中国开放其境内上游油气开发权益,深化与中国的油气合作,这与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遭到西方长期制裁不无关系。随着美、俄能源博弈加剧,尤其是美国大力打压以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为标志的俄欧能源合作,在与俄罗斯围绕供油(气)价格、管道建设、油气田开发等方面的谈判中,中国可获得更有利的地位,或将深入参与俄能源产业上中下游,从而规避未来俄对中国使用能源武器的风险。

04

需警惕国际能源博弈加剧所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

一是谨防美国运用其经济金融霸权和长臂管辖法律特权,对中国与受其制裁的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能源、经贸合作制造障碍,甚至借此挑起事端,再度制造类似“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等危机事件,对中国重要企业进行制裁和打压。中兴、华为都因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制裁禁令而受到指控,中兴已被迫承受巨额罚款,华为仍未摆脱遭美国政府打压的困境。中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加快梳理排查本国企业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合作涉及美国制裁禁令的风险。在参与伊朗油气开发方面,中国石油曾与法国道达尔公司等就伊朗南帕斯11区天然气开发共同合作,但随着美国对伊朗重启制裁,道达尔等西方企业于2018年先行退出,中国石油于2019年10月宣布退出,以规避美国制裁风险。

二是美、俄、沙博弈加剧中东乱局,危及中国海外利益安全,可能迫使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合纵连横和激烈博弈持续上演,导致中东局势乱上加乱。国际油价作为博弈的核心工具和目标,在地缘政治和安全压力下波动加剧,呈长期震荡、大起大落态势,危及中国能源安全和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截至2019年底,仅中国石油一家就在伊拉克、伊朗、阿联酋、阿曼、叙利亚这中东5国运营14个油气项目,当年实现原油作业产量1.04亿吨、权益产量5241万吨。中国被迫卷入地区冲突的风险增高,人员、资产、通道安全保障难度和成本增大。面对美国减少对相关地区和通道安全保障的投入,中国“搭安全便车”的代价趋升,或被要求在难民问题、叙利亚问题、能源通道护航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能源格局呈现诸多新变化,影响将极其深远。中国应加强形势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以更好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并确保海外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

原文信息

图片

题目:疫情下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张茂荣

作者单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

刊登期号:《国际石油经济》2020年第11期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