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备受追捧的Model S没能进入北京、上海等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不过这无法阻挡“特斯拉概念”带来的冲击。对于国内汽车产业而言,特斯拉的“可怕”在于颠覆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苹果式直销、自建充电网络、配套售后服务等构建了完全不同的营销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热衷于锂电池、电桩概念炒作的同时,人们更应该看到特斯拉勾勒出的汽车产业远景,智能化应用将拥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赚钱效应刺激车企眼球
位于广东惠州的比亚迪总部里,一栋“六角大楼”显得格外显眼,这里聚集了众多事业部的研究机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比亚迪的“大脑”。在楼里一隅的展厅里,比亚迪的通讯器材、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一应俱全,展示了从贴牌代工走向自主汽车品牌的历程。环绕摆放着的众多车型中,紧闭车门的E6是唯一的纯电动乘用车展品。
远在北京芳草地购物中心的特斯拉展厅却是另一番景象,崭新的Model S每天都会迎来大批的参观者,这些人既有国内的竞争者,也有对特斯拉概念热衷的“粉丝”。当“分分钟造出特斯拉”的声音未止之际,特斯拉与国内车企想象中的对抗已然开始。
尽管人们将比亚迪誉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潜在对手,但是从自身规划来看,这种对抗恐怕短期内还很难看到。“我们近几年的产品战略还将是以混合动力车为主”,比亚迪副总裁、第17事业部总经理张金涛解释称,这是考虑到了国内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在充电网络不足的环境下,纯电动车难以满足中长途的需求。
与国内车企摇摆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不同,特斯拉几乎是疾风骤雨般地推进着自己的“中国战略”。在Model S接受国内客户预定之后,资本市场关于特斯拉的传闻接踵而至:特斯拉密访国家电网,寻求充电等整套解决方案;特斯拉考察厦门钨业(600549,股吧)的储氢合金粉……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特斯拉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颠覆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在特斯拉进入中国之前,国内的纯电动乘用车几乎都应用于出租车市场。微薄的市场规模让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显得风平浪静,续航能力不足、充电网络不足也令市场消费者意兴阑珊。这一切被特斯拉的“鳗鱼效应”改变了,人们看到:纯电动车的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可以如此优异;车企则发现:原来新能源汽车也是可以赚大钱的。特斯拉2013年第四季度销售了6900辆车,比之前市场的展望高了20%,而且美国著名的消费者品牌感知报告显示,特斯拉目前是排名第五的最被认知的汽车品牌,排在特斯拉前面的依次是丰田、福特、本田和通用。如果特斯拉建设国内充电网络,以及在中国设立生产厂的计划逐步得到实施,其在美国、欧洲运行的盈利模式完全是可以复制的。
“分分钟造出特斯拉”的说法并不是一句玩笑,国内的车企拥有一整套汽车的生产技术,包括汽车外观、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等。但是,特斯拉不仅仅是一辆车,犹如当年苹果、三星击溃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手机变革,特斯拉带来的是一场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革命。
智能化勾勒汽车未来
特斯拉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汽车厂家,那恐怕是一种错觉。特斯拉拥有自己的经销商网络,类似于苹果直营店的模式;拥有自己的充电网络;还以成本价格向客户提供各种售后服务。如此看来,特斯拉更像是一家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生产商,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之所以许多人对其趋之若鹜,主要是由于特斯拉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商用时代的到来。
多年以前,大家选择买混合动力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汽油价格不断上涨,丰田的Prius是代表车型。然而,随着美国页岩气的革命,整个石油价格出现了下跌,近几年一直保持平稳。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的时代要延后呢?事实上,特斯拉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特斯拉带来的理念是全新的智能化体验。
试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下楼时,一辆新能源汽车已经自动行驶至楼下。由于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的“累赘”,车辆的体积要小很多,停车更加方便。同时,自动驾驶代替了方向盘,车内空间反而更大,座椅也更加舒适。随着移动互联和车联网技术的进步,在上车之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接收了目的地信息,并自动给出了路线选择和预计抵达时间。由于没有燃油汽车的噪音,人们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利用车内的电子产品处理办公、学习内容。在这一切新技术的应用之下,行驶、停车以及车辆保养都可以实现自动化运行。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以短期视角看,电池、电机等技术和产品是投资的热点,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应用面临的难题主要在于续航能力弱、安全性较差等方面,因此需要加强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配方、电机技术等方面来促进车辆性能的提升。不过,正如手机产品的发展历史一样,电子元器件、锂电池以及蓝宝石材料等硬件的发展应用不存在障碍,真正核心的是操作系统、智能化程序的应用。
因此,从长期来看,提高消费者智能化体验的技术将是更加具有前途的产业。苹果公司在已开幕的日内瓦车展上推出了CarPlay车载系统,该系统是苹果手机与中控屏相连后可直接访问联系人、短信、导航等,这项配置将率先在法拉利、奔驰、沃尔沃上得到应用。与此同时和苹果展开竞争的谷歌也将出一套利用手机Android功能转移到汽车中的新车载系统。随着汽车变为一个移动终端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航地图、自动驾驶、人车交互等技术和产业都将是亟待开发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