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治市工信局局长杨鸿斌就《长治市创新生态建设30条》(以下简称“30条”)相关政策措施进行解读时说:“创新就是生产力,国家因之而盛,企业赖之以强。按照五中全会的新部署新要求,推进‘30条’深入实施,将在全市大力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全面激活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从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更是构建发展新格局、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长治市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六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狠抓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更加优化、产业层次持续提升,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考验、提出新挑战,“30条”聚焦重点、突破难点,释放“政策红利”,植入“创新因子”,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支撑、创优环境等多方发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蓄力。
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我市承担着能源革命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不断加大氢能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扶持力度,已发展涉氢企业18家,未来将依托潞安、潞宝、成功汽车与海德利森、上海申能、清华大学的合作,组建氢能产业联盟,把握我省氢燃料电池汽车“1+5”示范城市群契机,打造世界领先技术的氢产业链示范基地。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研发就是转型的硬翅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意味着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支撑,以研发引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在积极组建产业联盟基础上,“30条”提出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年内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从开展对口帮扶、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行重点奖励扶持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上下联动、政企协同,全面打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痛点堵点——
以“大”帮“小”,引导大企业通过技术成果转让、研发资源投入、委托加工、技术合作等方式帮助产业链或行业内小企业实现研发活动覆盖;以“强”扶“弱”,发挥研发能力强、技术实力雄厚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通过研发平台共享、研发技术、人员支持,指导帮助弱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以“下”带“上”,结合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展情况,以产业链下游产业对材料、技术、工艺需求,带动上游产业开展研发活动;以“无”促“有”,组织行业内企业开展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技术研讨等活动,促进没有研发活动企业通过学习、借鉴、嫁接等方式开展研发活动。
大树参天,其下必有沃土。为顺利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30条”强化制度创新,提出“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措施——建立领导包联制度,市、县机关干部包联县区、企业,深入企业宣讲省、市政策措施,梳理研发现状,帮助企业制定计划,推进政策措施落地;实行专家技术服务制度,聘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建全市科技研发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分行业对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活动把脉会诊、靶向指导,参与企业研发技术攻关;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全市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选拔中级职称以上专业对口的科技人员,组建全市企业科技研发特派员队伍,确保每户规上工业企业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制定研发计划、提供日常科研服务,一系列创新之举将充分释放企业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巨大潜能。
向创新要效益,以创新增活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做好“创新”答卷,让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透过“30条”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强化创新的坚定决心——让产业有研发支撑,科研有用武之地,人才有发展平台!科技创新、研发赋能之下,我市正大步迈向创新之城,将汇聚起协同创新的磅礴之力,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