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回溯过去两周,“南方三省限电”一度冲上热搜话题榜。
在12月21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对此也作出了回应。但他表示,浙江的情况和湖南、江西还不完全一样,浙江的电力供应是能够保障全省电力需求的,不存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
但是,不缺电为何要限电?这主要跟两个指标相关。
“双控”“减煤”压力大,越到年底越紧张
能源“双控”是指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一般以 5 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实施。“减煤”是指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根据国务院 2016 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江省“十三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为 17%,“十三五”能耗量增量控制目标为 2380 万吨标准煤。2020 年 8 月,浙江发改委发布了浙江各市 2019 年能源“双控”和“减煤”考核结果,此轮限电的金华、宁波、台州市均未完成 2019 年能源“双控”目标。当时,宁波、台州就发布了相应的限电措施。
进入12月,伴随着气温降低,用能急剧上升,完成能源“双控”指标更加吃紧,这成为这些地市面临的第一道压力。
相比能源“双控”,浙江“减煤”的压力更大。据报道,浙江能源结构中煤炭的占比仍然较大,特别是省内电力供应结构,煤电的发电量占比近半。不久前,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副主任沈澜撰文指出,浙江既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能源资源小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供应严重依赖外部调入。并且,浙江处于能源供应末端,整体输送成本普遍高于周边省份。
对于一些地市,剩下的一周时间将决定2020年能源“双控”任务能否完成。所以,如何聚焦节能减排任务、助推“十三五”“双控”“减煤”目标收官,成为浙江各市2020年末面临的一次“冲刺考”。
但要注意的是,“双控”“减煤”并不是不让用煤电,更不是不让用电,而是以限电为抓手,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厂生产,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外贸产能激增 进一步刺激局部“限电”
在两个指标促使地方政府产生“限电”冲动的同时,另一个本来是利好的因素加剧了这一趋势。
在全球仍深陷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已经有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迅速成为了全球商品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对外贸易需求激增。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1月的进出口总值和出口值双双创下了197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出口增速也创下了2018年2月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用电量也快速上升,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4%,增速比10月提高2.8个百分点。
特别临近圣诞节和元旦,大量化纤、纺织、印染等高耗能商品制造订单进入浙江等地。据报道,今年11月,浙江省出口总值达2381.6亿元,同比增长20.8%。浙江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位居全国第五;1至11月份同比增长4.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在工厂密集的浙江义乌,不少企业加班加点生产,生产线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用电量短时期出现暴增。再叠加冬季取暖用电的影响,用电载荷量几乎达到极值。
在能源“双控”“减煤”目标的压力下,外贸企业用电量又出现激增,一控一涨间,“限电”便成为浙江个别地市平衡保障供电和节能减排的最优解。
多重因素叠加,浙江“限电”明年1月缓解
为地方纾电力之困,也是为稳外贸助力。
一边是外贸复工复产的“高峰期”,一边是“十三五”能耗目标的“冲刺考”,维持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的天平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砝码加持,多方协力解决。
针对“两江一湖”限电的情况,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2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更是连说两个“放心”。“请大家相信,我们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请大家放心。”
但是,针对浙江这种不缺电而又限电的情况,显然需要“对症下药”破解。对此,地方政府正在积极行动。既然本省不能多耗电耗煤,那就需要向外省“借”点用。12月,浙江积极主动向电网企业争取支持,落实计划外购电和皖电东送、福建来电、秦山核电的新增电量,确保落实12月份183亿千瓦时外购电量;争取临时双边交易电量,提高送浙外来电通道运行负荷率,尽可能多地增购外来电。
在此之外,更要明确的是保供电的优先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关键公共设施和重点企业用电,适当压限行政单位和景观用电。事实上,浙江金华市政府在这方面也确有体现:对企业进行“ABCDE”分类,采取差异化轮流限电措施。
业内预计,2021年1月时,因年底订单高峰期过去、工业用电相对减少、“双控”迎来新一年等多重因素,限电将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