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氢储能 返回

国际能源2020:疫情之下加速转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1-01-03 浏览:

eo记者 蔡译萱

编辑 姜黎

2020年是剧变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和空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世界能源行业挑战巨大。

受全球疫情以及经济下行的影响,多国能源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导致价格低迷、投资疲软、企业破产。与此同时,以清洁、低碳、综合利用、数字化等为方向的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转型提速之下,油气、电力各自痛点何在?部分国家为何押注氢能?各个国家(地区)的碳中和路径有何不同?

巨头转型

自年初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受到重创,油气行业首当其冲,最严重时全球石油消费量锐减30%以上,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于4月20日跌至负值,国际油价创历史新低。

不久前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进一步下调了对全球石油和液体燃料消费量的预测,预计2021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可能升至每天9820万桶,但仍比2019年的每日石油需求少300万桶,也低于2017年、2018年的消费量,全面复苏还遥遥无期。

天然气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在其发布的2020年全球天然气报告中称,受新冠疫情和年初北半球暖冬影响,202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将下降1500亿立方米,降幅为4%。该机构认为,2020年是全球天然气史上消费量下降最明显的一次,下降幅度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2倍。

需求下降,油气上游出现行业性亏损,投资大幅削减、资金链断裂、裁员潮接踵而至。能源研究机构Rystad Energy预计,2020年全球油服行业将裁员100万人以上,占当前油田服务业总从业人数的21%。

在需求大减、油价暴跌的情况下,油气行业上半年并购交易总量和金额双双下降,而下半年则趋向活跃。仅7、8月两个月,国际油气行业已公布的并购金额就已接近上年度季度的平均数值。雪佛龙与诺贝尔能源的交易,英国石油公司将其石化业务出售给英力士,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收购道明尼能源资产等,在本轮并购潮中备受关注。几起巨额收购中,优质的天然气资产是并购重点。

下半年油价有所提振,但供给充足而需求增速下降的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一批油气公司着手从相对单一的油气业务向多元化的能源产业甚至其他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2020年以来,已发布可再生能源规划的14家企业中,石油巨头就有5家,布局方向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

欧洲油气公司更积极,投资领域涉及各项清洁能源技术。美国油气巨头埃克森和雪佛龙重点关注油气生产过程中减排和能效提高,对可再生能源领域重在研发,直接投入较少。

加州轮停

2019年陷入野火危机,轮流限电,2020年因用电需求陡增,再度发生轮停事件,加州电网运营商压力巨大。

10月6日,加州三大能源机构——加州独立系统运营商(CAISO)、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和加州能源委员会(CEC)联合公布的初步分析报告指出,加州遭遇近20年来首次连续性停电由多重因素造成,根本原因是能源规划、监管及运行方式未能配合其激进的环保政策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也未安排好合适的电源在日落后保持供电。

监管层面,此前CAISO已经向CPUC申请到2022年大概需要新增负荷4700兆瓦,并且已经告知这个缺口将从2020年开始。尽管如此,只有3300兆瓦的电力被授权采购,而且在2021年之前都不会执行采购。虽然加州的电力规划、监管程序完整,公开透明,且设置了精确的边界条件,但流程繁琐,应对新情况反应迟缓等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容量充裕度方面,加州为电力峰值预测设计了精确的电网运行储备裕度,但还是没能覆盖突增的需求。可再生电源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充裕的电力供应,反而对储备电源的增加提出了新的要求,应适当强调储备传统电源,并为其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

当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较高,在系统灵活性电源不足的情况下,储能是较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州停电事件初步分析报告提出,要在2021年前新建2100MW的储能设施。目前,CAISO有超过216MW正在运行的商业化储能项目。若能够如期完工,年底将达到923兆瓦,是2020年年初的6倍。

竞速氢能

近两年,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氢能战略和氢能发展路线图,部署氢能技术应用,押码氢能产业。

不过,各国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各有侧重,欧洲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重视研发前瞻技术,建立氢能产业技术优势;日韩则致力于构建氢能社会和氢经济。多数国家将氢能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部分国家也着手设定了工业、建筑和发电等部门的氢能发展目标。

2019年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确定了15大发展目标57项联合行动,旨在将澳大利亚打造为亚洲三大氢能出口基地之一,同时在氢安全、氢经济以及氢认证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根据规划,其技术路线将以煤制氢为主,到2030年澳大利亚计划进入亚洲氢能市场前三名,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出口国。

日本着眼于燃料电池、氢供应链和电解技术领域,将包括车载用燃料电池、定置用燃料电池、大规模制氢、水制氢等10个项目作为优先领域。其目标是到 2025 年拥有 20 万辆氢气车辆,到 2030 年达到 80 万辆。同时,日本将与澳大利亚合作,从澳大利亚采购氢燃料,并同澳大利亚企业联合建造氢液化工厂。

2020年7月8日, 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欧盟氢能战略》,并指出当前氢能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开发主要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生产的可再生氢,即绿氢。在短期和中期阶段,则以其他形式的低碳氢,即蓝氢来迅速减少排放,支持市场的快速发展。除冶金、卡车、铁路以及一些海上运输应用外,计划2030年到2050年间,在所有难以脱碳的部门大规模部署氢能。

12月17日,加拿大政府发布《联邦氢能国家战略》,旨在使加拿大成为全球前三大氢生产国。该国将蓝氢(使用天然气、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生产的氢气)视为近期氢的主要来源之一,直到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形式的零排放氢气生产具备价格竞争力。灰色氢气(使用天然气生产,不使用CCUS)和少量的蓝色氢气已经在该国各省生产。其目标是增加用于制氢的CCUS,以尽快捕获50%制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30年利用CCUS收集90%制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将氢能用于运输和发电用燃料,工业和建筑用热以及工业原料和产品。

加码碳中和

疫情之后,多国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同时,先后强调应对气侯变化,几大经济体纷纷公布战略目标和行动举措。

2019年底,欧盟就提出绿色新政,预计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又提出将恢复经济所需投资的30%用于应对气侯变化。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也宣布,在执政后第一天将返回巴黎协定,并在第一任期内拿出2万亿美元来推进低碳转型。

2020下半年,中国、日本、韩国相继宣布碳中和时间表。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气侯目标。此后,又明确了到2030年GDP碳排放强度要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65%以上;一次能源中的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25%;森林储蓄量要从《巴黎协定》中定下的170亿立方米提升到185亿立方米等具体目标。

10月2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众议院正式会议上发表了就职后首次演说,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日本首次明确提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10月28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讲时称:“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朝着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发。”

经合组织(OECD)8月指出,至少有30个经合组织国家和主要合作伙伴国家已将支持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措施作为其恢复计划或战略的一部分,预计未来几年绿色复苏将成为各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发展领域。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