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氢能:被寄予厚望的“网红”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1-01-05 浏览:

eo记者 黄燕华

编辑 姜黎

2020年,油气行业很焦虑。

元旦前,中海油的朋友发来微信,他想和eo做电力市场的记者交流电力改革。

一个月前,中石油某区域公司负责人带队前往电力交易中心交流,探讨气电市场化交易现状,为天然气的扩大再利用寻求空间。

半年前,一位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石油报刊同行告知,他在跟踪新能源,因为国际石油巨头几乎都在向清洁能源转型,国内“三桶油”也蓄势待发。

2020年,新能源行业很振奋。

风电、光伏政策和产业热得发烫。在能源转型、碳减排的政策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巨大。抢占新能源市场成为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力行业的共同目标。

2020年,氢能很热闹。

“你看好氢能吗?”这样的问题在2020年被反复问及。在这场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被寄予成为“终极能源”的厚望。世界多国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国内数十个地市发布了氢能产业规划,全国最早布局氢能的佛山市成为炙手可热的调研对象。

2020年是能源行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让从业者心情复杂的一年。对于油气行业而言,还未开启的油气时代或提前被跨越,挑战大于机遇;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新的发展时代开启在即,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对于氢能行业而言,“网红”能否成为全球能源的希望,充满了不确定性。

油气:疫情+能源转型焦虑

2020年开年不久,新冠疫情爆发,能源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受疫情影响明显,其中,石油行业所受冲击最为显著。

油价暴跌及“负油价”足以显示市场的惨烈:2020年3月9日,布伦特原油开盘暴跌30%,创1991以来最大跌幅;2020年4月21日,5月份交割的美国WTI(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收于每桶-37.63美元,暴跌309.63%,油价历史上首次跌入负值。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4日,WTI原油从年初的61.68美元/桶跌到48.23美元/桶,跌幅21.81%。布伦特原油从年初的68.44美元/桶跌到51.34美元/桶,跌幅24.99%。

一边是大跌的油价,另一边是仍然低迷的国内成品油消费。

国家发改委运行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4930万吨,同比下降2.6%,其中,汽油同比增长0.7%,柴油同比增长2%,航煤同比下降35.9%。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力及天然气消费在第二季度之后快速反弹。国家能源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自2020年4月起,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速逐月提高,由4月的0.7%回升到11月的9.4%。1-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67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前三季度,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30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

暴跌的油价和低迷的成品油消费,拖累了石油公司2020年业绩,特别是上半年,中石油、中石化净利润分别为-299.8亿元、-228亿元,创史上最差半年业绩。

除此之外,油气管网资产正式交割、天然气从供应过剩到供应紧张等都是值得留下姓名的大事。随着国内减排目标的明确,石油消费或提前达峰成为行业的最大考验。

“中国石油消费有望在‘十四五’达峰,期末达到7.5亿吨;‘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消费增速将放缓,预计年均增速从‘十三五’的4.1%降至2%。”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在2020年12月10日举行的“2021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新能源:“碳中和”下的狂欢与隐忧

2020年是新能源发展史上新的关键节点。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0年12月16-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在国家政策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或将进入更高速的发展阶段。

2020年10月14日,来自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联合发布了《风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应该在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12月10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的“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光伏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可达7000万千瓦,乐观预计的规模将达到年均9000万千瓦。

当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在测算“十四五”、“十五五”时期新能源的发展目标。市场普遍预期,“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将远高于“十三五”。

除了政策指引,当前新能源业务盈利能力良好也支撑了产业的红火。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推动新时代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表示,在2020年疫情的大考验下,国家电投的净利润仍然增长了接近30%,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的发展。2020年国家电投的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5%,在新五大发电企业中位居前列。

资本市场上,风电、光伏也表现炙热。Wind数据统计,自2020年1月1日至12月23日,Wind光伏指数上涨了110.80%。

不过,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风、光的降本压力也随之增加。  

2020年2月3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完善现行补贴方式、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和补贴退坡机制等作出具体规定。

2020年10月20日,三部委再次联合印发关于《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对风电、光伏和生物质项目分别确定了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对于所发电量超过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补贴退坡的同时,快速降本是可再生能源持续大发展的前提。此外,风电、光伏大力发展带来的消纳压力重回视野。2020年12月全国部分电力供应紧张,再次暴露了风光发电特性,如何进一步融入电力系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分担系统成本等均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氢能:被寄予厚望的“网红”

2020年,能源行业最热的新兴领域非氢能莫属。

2020年12月底,浙江省平湖市发布了《平湖市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路5条以上,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占新能源公交车总保有量的30%以上。全市运行氢能汽车150辆以上,新建加氢站5座以上。

2019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国内新一轮氢能热潮。2020年,像平湖市这样出台氢能规划的地方不在少数。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2个省区、35个地市发布了氢能规划,“氢谷”、“氢岛”、“氢都”、“氢城”、“氢动走廊”等概念频出。一些地方政府还对购置氢能车、制氢、建设加氢站提供财政补贴,地方成为这一轮氢能热的主导者。

与政府规划联动的是,各类企业参与到制氢、运氢、储氢、加氢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等各个环节中。公开信息显示,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上海电气等国内主要能源企业均涉及氢能产业;另外,林德、壳牌、巴拉德等数十家外资企业也在中国布局氢能,涉及制氢、氢装备、氢燃料电池等多领域。

持续一年多的氢能热,推动了相应补贴政策落地。2020年9月1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在4年的示范期间,五部门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抢占氢能发展先机的浪潮不仅存在于国内,德国、加拿大、欧盟等均推出了氢能战略。

而业内普遍认为,氢能距离商业化运营仍有很长的时间。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尚待突破,国家及行业标准尚待完善,商业化推广模式仍未建立。

在这场全球政策、技术、资本的追逐中,氢能被寄予能源转型、减碳、技术创新、重振经济等多重厚望。它能否担此重任,2021年拭目以待。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