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里斯公共政策研究所伊藤光一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张爽(音译)的研究发现,如何对居民用能收费会对社区的能源使用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空气质量。以中国天津为例,有关部门用以热计量为基础的系统取代了固定价格的供暖收费系统。数据表明,安装热计量表四年后,供暖能耗下降了约三分之一。
在原有的收费制度下,不管用了多少热量,一个家庭每年冬天要为每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支付397美元的供暖费。根据新的计费系统,该家庭支付的固定费用减少了198.50美元,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增加了可变费用。例如,如果每年使用1万千瓦时的取暖费,这个家庭的可变费用是140美元,因此总共支付338.50美元,这意味着每年节省大约60美元。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能够理解定价方案的差异,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温暖的冬季,消费者通过调低温控器节省了开支。研究人员发现,在居民区安装新热表(部分居民仍然使用旧的计价系统)的第一年的能源消耗平均减少了13%,第二年减少了21%,第三年减少了27%,第四年减少了31%。在全部采用新的定价体系的居民户中,能源使用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到第四年下降了36.3%。
消费者,尤其是相对贫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了何时调低恒温器,以及调低调温的程度。相比之下,富裕家庭的取暖需求在第一年下降后变化不大。尽管如此,富人从改革中节省的钱比穷人多,因为在原有的计费制度下,固定费用与家庭的建筑面积成比例,而较富裕的家庭往往居住在较大的单元中。根据这种费用分配,低收入家庭的固定成本部分由较富裕的家庭补贴。
除了为消费者节省成本外,降低供暖需求还有社会效益。研究人员估计,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空气污染的减少所带来的福利收益,平均每个家庭每年额外增加61.29美元。由于天津市一次性支付每户99.22美元安装电表,这项投资仅用了18个月就收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