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作为国家电投在吉林唯一一家能源类上市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电股份)连续8年“去碳化”发展,到2020年底,吉电股份管理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其中总装机容量为91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582.96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提升了35个百分点,其规模增长了4.6倍。
据该公司最新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其新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去年增加了71%,新能源装机规模完全超过了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64%。在新能源产业的拉动下,该公司净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50%—180%。
青海乌兰风电项目
近年来,吉电股份在综合智慧能源领域动作频频,尤其是加速了在吉林的布局。在该公司2021年的新春贺词中,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才延福用“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形容公司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吉电股份实际控制人国家电投集团的规划,到2025年,国家电投电力装机将达到2.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60%;到2035年,电力装机达2.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75%。作为国家电投集团旗下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吉电股份将继续拓展国家电投的新能源版图。
从2012年开始,吉电股份就开始审时度势,向新能源转型。之后虽然“一把手”几经更替,但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却一直坚定不移。
尤其是在近两年,吉电股份对新能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前所未有,已形成长春、合肥、九江3个新能源区域生产运营中心,东北、西北、华东、华北、江西5个区域新能源基地,遍布吉林、甘肃、青海、安徽、江西、北京、云南、河北、河南、上海等全国29个省区市。吉电股份已经从省域单一火电企业成功转型成为全国跨区域的清洁能源上市公司,并跻身“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之一。
江西新洲风电
由于去产能和煤炭价格因素影响,老火电的生存之路越来越窄。吉电股份对老火电企业的改革也逐步展开。截至2019年末,原吉电股份旗下浑江、二道江两家老火电背负巨额债务,被列入国务院国资委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清单。破产还是改革?吉电股份选择了后者。
在完成这两家老火电企业资产处置的同时,调动员工向直接创造价值岗位流动,1000余名员工走出火电厂围墙,投身到“三新”产业的开发建设当中。
如果说从2012年至2017年,吉电股份以风光为主,把“走出去”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转型发展的开端,那么,从2018年开始,吉电股份将综合智慧能源作为创新发展的引擎,则是该公司踏上“二次转型”的新征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吉电股份对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改变,未来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等成为该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该公司最新定位是,以“奉献绿色能源 打造低碳生活”为企业愿景,致力于“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商、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的战略定位,围绕“持续大力发展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创新发展氢能产业集群、协同开拓储能和充换电为主的绿色交通”四条发展主线,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吉电股份将聚焦综合智慧能源。吉电股份董事长才延福说:“我们的传统业务是火电,通过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实现向产业链的终端用户延伸,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专业范畴。”
今年以来,吉电股份在综合智慧能源领域动作频频。据该公司官微显示,9月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与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会晤并成功签约;10月国家电投与长春市、中国一汽集团三方签约,钱智民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家电投将以吉电股份为平台依托,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举全集团之力,把能源转型的事情做好,率先打造国内甚至是国际标杆。
随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国际汽车城、长春兴隆保税区等一大批优质合作伙伴出现在吉电股份的“朋友圈”中,这也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吉电股份的投资正在回归吉林。
近几年,吉林省氢能布局提速的背后,始终活跃着吉电股份的身影。吉林省富风富光的自然禀赋使其成为氢能的最佳生产基地。
实际上,早在2019年吉电股份就启动了氢能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同年7月与白城市签订了制氢一体化项目,双方将聚合吉林省风光资源、汽车产业优势及国家电投氢燃料电池技术优势,打造吉林西部地区千万千瓦“新能源+氢能”基地与长春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应用基地,打通“白城—长春”氢能走廊,示范引领“中国北方氢谷”建设,这被视为是吉电股份布局未来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