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寒潮预警的那天,电动汽车主王鸣(化名)闪过一个念头,“座椅加热的使用频率又得提高。”她打开一个车友群,里面都是和她购买同品牌电动汽车的车主,王鸣明显感觉到冬天的群里更活跃,大家不时分享着节电“妙招”。
“‘焦虑’有一点。”王鸣告诉记者,“冷天时电车续航会受影响,开空调也会注意,但没有太影响出行。如果(电动汽车)可以改进的话,希望充电效率能更快一些吧。”
1月25日,在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电动汽车低温使用问题关乎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将组织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低阻抗成膜添加剂,全气候电池等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电动汽车低温行驶性能。
“应该说低温对电动汽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续驶里程(续航里程)和充电两个方面。”1月26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汽车测评管理中心技术部部长周博雅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整车企业都非常关注(电动汽车)冬天的性能,包括优化风阻系数、提升电池包和成员舱的保温性能、精细化控制电池温度等。”
“寒冷”困境:频繁使用的座椅加热
王鸣的车买了不到一年,今年冬天面临第一次“寒冷考验”。2020年12月下旬以来,北京多次发布寒潮预警,“非寒冷天气充满电的情况下大概能跑520公里,冬季如果一直开着空调大概跑260公里左右吧!”因此,如果王鸣有比较远的出行,她都会提前规划好路程,把电池充满,尽量避免路途上的“焦虑”。好在王鸣上下班路程并不算远,单位附近也有充电桩,她的焦虑感大大减少。“我觉得有人上班离家很远或者附近没有充电桩的话,可能会有很强的‘续航焦虑’吧!”
“我整个冬天几乎没离开过座椅加热,开空调太费电了。”王鸣说,“座椅加热升温幅度比较快,感觉更暖和,续航里程的减少程度也会少一点。”
在她加入的一个车友群里,大家总会不时分享一些“节电妙招”。进入冬天以来,群里比之前更为活跃,“打开节能模式,这样每晚掉的公里数就少了。”有人说。
在上海的李路(化名)购买的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寒冬对车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加油变得频繁,“夏天几乎用不到油,两三个月才加一次,冬天耗完电就会用油,每天都会用到油,基本上一个月要加一次。”此外,冬天仪表盘显示的预估续航里程会有所下降,电池充电时间也会比较长。
“会有电池焦虑,毕竟我上班路程比较远,所以我一般开车的时候尽量避免频繁、剧烈加速,晚上回家也一般把车停在车库。”李路说。
记者问到希望电动汽车有哪些改进时,王鸣和李路都表达了对充电效率提高的期望,“最好能实现快速充电。”李路说,“或者像手机那样建设智能无线充电车位。”
改进:“强身健体”、“穿厚棉袄”、“加电宝宝”
“应该说低温对电动汽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续驶里程和充电两方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汽车测评管理中心技术部部长周博雅说,“在低电量状态之下,甚至会出现电动汽车提前‘趴窝’的情况。”
周博雅表示,“寒冷时,动力电池可能充不满电,同时,电池包及乘员舱都有加热和保温的需求,要额外消耗一些电力。”此外,低温情况下,气体密度变大,造成行驶的空气阻力变大,继而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周博雅告诉记者,当前,整车企业都非常关注电动汽车低温行驶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改进现状,“可以形容为‘强身健体’、‘穿厚棉袄’、‘加电宝宝’三类(措施)。”
“‘强身健体’,可以理解为车辆优化一些风阻系数,降低空气阻力方面的影响,同时使用一些低粘度润滑油,包括一些低滚阻的轮胎等,提升传动效率。”周博雅解释。“穿厚棉袄”即提升电池包和乘员舱的保温性能,“比如在电池包上涂布一些保温涂层,或者在乘员舱使用一些多层玻璃等相应技术。”“加电宝宝”即使用更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相当于精细化控制电池温度,让它达到工作额定温度,发挥电池效率。同时在乘员舱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更节能的空调技术,如热泵空调等,有效提升热效率。”
“现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中,一些产量比较大的企业,都把上述提到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组合使用。”周博雅说。
焦虑的另一面:电车市场渐入佳境
事实上,在电动汽车续航焦虑的另一面,则是车主、市场的肯定。“电车提速特别快,驾驶感也特别好,而且未来感和科技感都挺好。”王鸣说。对李路来说,电车的优势在于“更省钱”,“如果还在上海,下一辆车还是会选电动的。”
电动汽车市场在增长。据工信部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531.1万辆,连续12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7万辆,创历史新高。1-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在政策层面,电动汽车的发展也迎来时机。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电车市场渐入佳境,而当前,车主们如何缓解焦虑?周博雅建议,可以从对车辆状态的设置和用车习惯上入手,“在车辆状态设置上,应该适当调高胎压,有利于减少阻力,提升续驶里程。也可设置ECO模式,或者把制动能量回收调整到最高级,会一定程度降低车辆能耗水平,还能尽可能回收更多制动力来提升续驶里程。”
“在用车习惯上,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停放和充电最好选在温度相对比较适宜的室内停车场。同时,尽量做到随用随充,尽量避免车辆达到低电量状态。此外,出行时,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大致知悉充电位置,适当降低通行速度,避免深踩油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