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到8日,由势银主办的“2020势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在“车载储氢-标准与产品的破局”的专题圆桌论坛上,现场嘉宾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车载储氢瓶产品大容量高压力发展趋势下,需要突破什么瓶颈?
储氢瓶安全性
2021年产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铂偲尅(上海)流体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丁镭哲、彼欧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新能源业务发展总监许峰受邀参与了此次圆桌论坛。
势银(TrendBank)董事长兼CEO 唐蔚波先生为本次圆桌论坛的主持人。
车载储氢瓶产品
大容量高压力发展趋势下
需要突破什么瓶颈?
许峰表示——
不管从政策还是从市场看,长途重载的车辆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长途重载车辆适用大容量和高压力储氢瓶,将极大拓展它的应用场景。在使用场景中,从产品本身角度来说,四型瓶具备一定优势,且更加明显。
彼欧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中国区新能源业务发展总监 许峰
另外,从某种角度讲,车载储氢瓶会有几个瓶颈点。在产品本身上,在选择内胆材料、成型工艺等方面均需要做不少工作,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气瓶检测、良品率等。在供应链上,碳纤维是最大的挑战。
在商业模式上,中国产业链早期或在政策驱动的市场里,若是不谈商业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商业模式应更加灵活,现在是卖产品,但最后拼的是服务和客户满意度。
丁镭哲表示——
从制造角度来讲,70MPa的三型瓶的主要问题在于碳纤维,T800碳纤维要比T700碳纤维贵,而现在能不能优化工艺流程,是三型瓶需要突破的瓶颈。
四型瓶的瓶颈比较多——
第一个,要解决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有团标,但是要求过高,不利于国内批量化生产和研发,这需要优化政策上的宏观导向。
第二个,内胆材料的问题。包括瓶口密封问题,因为瓶口密封多样,未能得到充分验证,需要行业伙伴去攻克。
第三个,要展开基础性能、基础材料的研究,目前还欠缺敏感性、渗透性研究,需要学术派的大力支持。
张彬表示——
从市场角度来看,最近几年上游产品非常全,厂家多达百家,但下游瓶子的组建厂家却不多,还各自为营。对市场需求而言,氢气价格还是偏高,造成需求方面不足;而从定制化需求来说,每个厂家可对一些工厂提一些定制化需求,不管国内还是国外。
储氢瓶安全性
如何保证?
许峰表示——
从氢瓶场景来说,氢安全是一条红线。而在氢瓶使用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检测,而能不能起到检测效果确保氢安全,行业众人对此进行过充分讨论。不过这里提醒大家一下,需要留意一下在四型瓶研发过程中对内部进行氢安全检测。
氢安全是大家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现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一旦出现氢安全就不仅仅是企业问题,还会影响产业进步。
丁镭哲表示——
从制造角度来讲,安全性无非是两个指数,第一个是爆破压力,第二是个疲劳次数。
爆破压力三型瓶和四型瓶有明显差异,三型瓶的爆破压力比四型瓶高。一般而言,三型瓶需要做到3到4倍,如果做不到,疲劳次数就过不去,这是三型瓶的特性;而四型瓶只要达到2.5倍,因为四型瓶的疲劳次数很容易达到11000次甚至2万次。
张彬表示——
从安全性上考虑,建议同行有机会的话多做宣传工作,比如在中小学内科普氢安全的知识,这会对很多中性或者反氢排有很大帮助。
2021年产业
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彬表示——
低压方的产品随着市场规模化可做到与国内价值一致,而液氢和高压端产品,只要国内占用率达到10%到20%,国外是完全同意在国内生产的。未来,国内可以将高压端产品做到比卡套成本还低,并把高压、低压、液氢统一到一种产品。
对于2021年,加氢站有60到80座,车载肯定是5千辆,较之去年,增长幅度为40%到50%。在未来,中国的成本控制会进行一些调整,性价比肯定是世界第一,甚至会有出口。
丁镭哲表示——
依据国富战略做一个未来发展的预测,主要从加氢站和氢瓶方面出发,而液氢将是未来的主流。液氢加氢站的成本将会更低,运行成本会降低,最终收益者是终端用户,能够使用更加便宜的氢气。
未来,液氢和气氢是互补的,如果氢源地近则可采用气氢,若氢源地远且副产氢或其他氢气不足时则可采用液氢。副产氢不是无偿的,当降到一定程度后无法再降,而价廉的氢气还是天然电解。未来是气液混合,不是谁取代谁。
同时,70MPa四型瓶等混合使用将是一个趋势。70MPa单瓶和成本是高于70MPa两倍,但是储氢效率只有1.6倍,用70MPa瓶子性价比是降低的,这时则要用户去取舍。
许峰表示——
从主营业务角度来说,很多车厂在做技术积累,经过1到2年的时间,可对高压储氢瓶进行试验。等到四型瓶国家标准的释放,将会迎来四型瓶产业化市场化井喷时期。
而对市场的期望状态是兼容,从中国进入WTO起,很多产业都说狼来了,但事实却是国内企业自身变成了狼。后来特斯拉进入中国,在临港建设基地,起到了一个领军效应,让国内企业真正重视起产品和技术。
最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经过一两年摸索后,四型瓶将迎来市场普及;另一个是希望中国市场具备更多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