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箔产能紧俏,头部企业密集扩产。
2月1日,超华科技公告称,拟在广西玉林市投资122.6亿元建设锂电铜箔生产基地,将建设年产10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一期包括年产3万吨的用于5G通讯设备使用的电子铜箔、年产2万吨的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使用的电子铜箔。
不止超华科技、高工锂电注意到,近期包括诺德股份、韩国SK、嘉元科技等铜箔企业均大规模提升产能。
此外,去年包括铜冠铜箔、德福科技、中一科技、鑫铂瑞、龙电华鑫等其它铜箔企业也在积极扩充产能。
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未来几年达产后,仅上述企业的铜箔总产能或超70万吨,近乎2020年全球锂电铜箔总产能的2倍。
行业人士指出,目前铜箔厂商多数处于满产状态,优质产能尤其是薄片化的6μm及以下的产能供不应求。
从需求端看,预计2020-2022年全球锂电铜箔需求复合增速约23%。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锂电池需求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其次为3C数码和储能用锂电池。
从供给端看,受制于关键设备生产周期长、工艺积累等因素,铜箔产能难以在短期内突破,2021年锂电铜箔供求关系偏紧。
据统计,2020年底全球锂电铜箔总产能约40万吨,其中中国、韩国产能合计占比高达87%,2021-2022年新增产能也将主要来自中韩。预计2020-2022年全球锂电铜箔总产能复合增速约为18%。
以上行业数据看出,需求端增速大于供给端产能增速,这意味着供需存在较大缺口。但是铜箔行业并非“大干快上”,不论设备还是技术,短期内需求缺口都难以填补。
从市场趋势看,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主流铜箔企业订单饱满、供不应求,且预期紧张局面或持续较长时间,短期进一步涨价的需求强烈。
2月2日,市场数据显示,6μm铜箔和8μm铜箔均价分别涨至10.5万元/吨、8.9万元/吨,相较于去年4月9.05万元/吨、7.05万元/吨,分别涨价16%和26%。
从竞争格局看,据测算,2020-2022年全球锂电铜箔行业TOP4份额稳定在30%左右,TOP8稳定在48%左右,龙头效应显著。行业的判断是,铜箔新增产能将在2022年左右逐步得以释放,行业或将迎来新的竞争格局。
以下为高工锂电梳理的近期铜箔扩产情况:
超华科技
2月1日,超华科技公告称,拟在广西玉林市建设年产10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和1000万张高端芯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22.6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5万吨电子铜箔项目预计建设三年,具体包括:年产3万吨的用于5G通讯设备使用的电子铜箔、年产2万吨的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使用的电子铜箔。
超华科技目前产能2万吨,在建产能2万吨,该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14万吨,其中包括用于消费电子的标准铜箔9.6万吨、用于新能源电池的锂电铜箔4.4万吨,超华科技或将拥有全球最大铜箔产能。
韩国SK Nexilis
1月27日,韩国SK集团宣布,子公司SK Nexilis将投资6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在马来西亚建设其第一家海外铜箔工厂,该工厂的年产能为4.4万吨,将于2021年上半年破土动工,2023年开始商业运营。
SK Nexilis目前在韩国运营着四家工厂,合计年产能为3.4万吨,到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初分别建造5号和6号工厂时,其生产能力将提至5.2万吨。马来西亚工厂投产后,其铜箔总产能将达到9.6万吨,是目前产能的三倍。
产能规划上,SK Nexilis计划在欧美以及马来西亚投资,到2025年将其铜箔产能提高五倍以上。
诺德股份
1月21日,诺德股份公告称,孙公司联合铜箔拟扩建年产1.2万吨高端极薄锂电铜箔产能。同时,诺德股份子公司青海电子拟3亿元增资惠州电子,推进其产能建设。
早于去年5月其募资超14亿用于年产1.5万吨高性能极薄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工程项目等;去年6月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超薄锂电铜箔项目奠基。
诺德股份拥有青海西宁、广东惠州两个铜箔生产基地,原有名义产能4.3万吨,同时启动其中2.5万吨/年产能的技改升级。而随着年产1.5万吨和1.2万吨高性能极薄铜箔的建成投产,诺德股份在锂电铜箔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嘉元科技
1月28日,嘉元科技公告称,发行可转债注册申请获批,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2.4亿元,主要用于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新型高强极薄锂电铜箔研发及其他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铜箔表面处理系统及相关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等。
嘉元科技现有现有电解铜箔产能1.6万吨/年,在建或处于规划阶段产能包括位于梅县的“5000吨/年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技术改造项目”、“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宁德的“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赣州的“年产2万吨电解铜箔项目”。这意味着,全部产能达产后,嘉元科技将形成铜箔年生产能力8.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