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特高压输电是“治霾”的特效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14-03-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特高压输电不仅是“治霾”的特效药,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药,结合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会成为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支撑以及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创新贡献。

今年的2月14日,对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而言,应该是一个难忘的情人节。因为之前的近一个月时间里,这家特高压输电技术、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均居国际前列的世界最大公用事业企业,收获了接二连三的示好、爱意或者说礼物。

“早到的甜蜜”

先是当地时间1月7日,美国前能源部长比尔·理查德森(Bill Richardson)在美国《政治家》时政新闻网站上撰文对国家电网公司褒誉有加,认为其正在发展的“能覆盖全国广大区域”、“更高效输送电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有助于“解决困扰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输电难题”。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美国能够且必须现在就开始构建输送电能的全国高速公路。”

紧接着,当地时间2月7日,国家电网公司与巴西电力公司以51%:49%股比组成的联营体,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输电项目。这无疑是继两年前国家电网公司收购巴西东南部地区七家输电公司及其输电资产30年特许经营权之后,在巴西收获的又一份大礼。据悉,巴西虽然电力供应以水电为主,但能源禀赋特点与中国类似:分布不均匀、能源传输距离很长,目前看,特高压输电亦是最优选择。

最后是2月12日,在当天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一直倡导的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得到中央政府认可和支持。此次会议认为,“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应对举措的第一条就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而“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则被视为重中之重,是该项举措的第一项内容。

考虑特高压是跨区送电的最好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加快特高压大电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行动。这是不是还意味着,多年来由于规划审批的延宕,建设步伐难如预期的特高压步入发展快车道了呢?

墙内开花墙外香,加上国家治霾部署提供的巨大利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赢得如此出彩的“一马当先”开端或者兆头,国家电网公司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自2004年年底中国开展特高压大规模研究论证、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以来,中间虽然有2006年、2009年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以及2011年智能电网国际论坛等三次国际顶尖科技交流的肯定,特高压在中国由酝酿而论证、探索、发展却是“逆水行舟”,几乎每一步,都伴随怀疑和否定,不同的声音延续至今。而作为主推者的国家电网公司,因此也难以独善其身,每次特高压受到非议,无一例外都是指责和批判的矛头所指。在这个意义上,最近国外政府、意见领袖和国内高层对特高压的支持和赞许,无疑是一种“迟来的爱”。

渐行渐近的治霾良方

这样的反差难免让人感到困惑。

人们不禁会问,特高压技术中国最为领先,为什么是国外政府或政要抢先在公开场合力挺,而国内相关部门与官员却始终没有明确表态?特高压建设本是能源领域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经过“治霾”的倒逼,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对策才得到“出头”机会,中国的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一样迫在眉睫,特高压作为现实条件下最好的选择之一,此前为何被“忽视”了?

大多数人会把原因归咎于持异议者的坚持和努力。

正所谓,甜蜜背后带有苦涩,幸福背后藏着艰辛。似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批评特高压的声音。这些声音,形式不一,长短不一,激烈程度不一,切入角度也有区别。

但是,这些声音现在到底存在多大的分量,是值得探究的。

10年的特高压论争,规律隐约可见。例如,时间选择上,总是出现在特高压建设的阶段性进展前夕,比如规划筹划、项目动工、项目验收等。再例如,从逻辑呈现上,一定和社会对国家电网公司的垄断担心搅混在一起,结论不是“强化了垄断”就是受到了“寻求垄断”的动力驱动。还有,从信源主体看,要么是退休多年的电力专家,要么是电力监管部门的个别官员。

不过,批评特高压的面孔基本没变,此外,批评特高压需要的数据和案例佐证,比方说关于技术路线选择和经济性比较,持异议方却迟迟拿不出充分支持证据。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却组织国内外多家权威专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召开了不少于240次的专题论证会,给出了“特高压直流定位于大型能源基地的远距离、大容量外送”“特高压交流定位于主网架建设和跨大区送电”,结合特高压交流、直流优势,推动强交流、强直流联合运行的结论;并通过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等特高压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行,全面检验了特高压的技术可行性、系统安全性、设备可靠性、工程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而“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则不啻于拿到了“金字”科技专业认可。

这种情况下,批评特高压的声音近几年已经有趋弱的迹象,而支持特高压的主张倒是越来越占据上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便对《能源评论》表示,“我国需实施既包括商品能源、化石能源、能源装备技术,又包括非商品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效技术的全方位、多极化能源技术发展策略”,鉴于电力在能源转换中的枢纽地位,特高压输电技术和大电网建设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知名能源专家、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学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震表示,由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需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又大都远离能源需求区域,无论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如何切换,特高压的重要地位如何被强调都不为过。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则在2012年就撰文《交、直流之争的历史和现实趣闻》,指出以防止战争破坏、电网太大安全难以保证为理由制止特高压交流的做法不可取,“不能凭老经验、老知识去当九斤老太,武断阻止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他甚至都不怎么赞同对国家电网公司“垄断”的担心,说如果技术上能做到安全,“既便全国一张网,各种微弱的、间歇的可再生能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有什么不好?”觉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电网规模“也许会更大”。

持异议者本是少数,影响力亦逐渐不如以往。既如此,再把责任推到持异议者的头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拒绝“空谈”与“空转”

所以,当张国宝都在遗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过去两年”,“电网规划却还迟迟出不来”的时候,那些可能并非特高压反对者的真正对立者,在明眼人看来已经心知肚明,是它们和他们。它们是握有特高压“路条”审批权的有关部门,他们是在这些部门关键位置上的官员。

为什么它们和他们选择成为特高压发展的阻力?

虽然无论如何对特高压的对立者都不应该进行恶意的揣测,但是,毋庸讳言,如果反对特高压的理由已经被事实逐一辩驳,它们和他们还继续对特高压采取“束之高阁”或者消极的“冷处理”态度,就难逃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地诘责。而国家电网公司多份申请开建特高压项目的报批文件仍被搁置一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或许有人认为,其中有些人或机构仅仅是不作为。然而,10年过去,不作为的“理由”都变老了。如果觉得发展特高压的条件和时机不成熟,或者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国际、国内论证不充分,它们或他们组织几场相关论证的讨论、会议,时间够不够?以未经推敲的个别专家的不同意见长期作为做决定的推诿依据,说得过去吗?

所以,不作为只是表面现象,后面要么是不敢担当,要么是寻租的“小算盘”打得太多。而无论是不敢担当还是寻租,不都因为它们和他们心中的“小我”太大了么?

本该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天下为公”的公权力,如果过多地侵蚀至市场的微观层面,产生私己、部门的利益就难以避免。这一国内外的经济治理公论,再次被中国特高压发展的遭遇无情证明。它也说明了,国家以减少或者放松审批为表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是何等必要。

中央反对“空谈误国”。特高压的经历表明,政府个别机构和官员的“空转”,也会误国。科技界有人把高铁、特高压和航空航天看成中国人自主创新成就斐然的三大领域。相对讲,目前为止,特高压得到的来自国家的支持是最少的,步履走得也最为艰难。究其原因,正在于一知半解的“空谈”和敷衍塞责的“空转”。

从“特效药”到“长效药”

2月下旬,又一场罕见的连续高强度大气灰霾过程波及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落实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发展特高压以有效对抗雾霾侵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更加彰显。

此种情境下,很自然会联想到,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助力特高压这些年一路顺利走来,“雾霾压境”的可怕场景也许就不会在中国一次次重现,至少程度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

可以预见,竭尽全力力推特高压的国家电网公司,之前面临的是重重阻力,这次在国家重托面前,面对的既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也有十足的压力。即使立下“治霾军令状”的各省级地方倾力支持特高压,国家电网公司要想追回被迫“丢失”的10年,资金、人才的储备是否充足尚有待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只是把特高压当作“治霾”的特效药,特高压的重要作用可能并没有被完全看到。特高压不但是该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的“调整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洁净煤”的枢纽环节,而且,结合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药,并会成为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支撑以及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创新贡献。

观察者会留意到,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把特高压带入世界的视野,除了巴西的行动和美国的动议,印度、俄罗斯、南非等国也提出了利用特高压技术实施远距离大规模输电的规划或计划,特高压在中国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周边能源富集邻国的电力合作中也大有可为。此外,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还在国际场合提出了建设“跨洲电网”的宏伟设想。

或许有一天,除了为中国的能源资源优化分配起着关键性的调节、输送作用外,特高压还有助于把世界所有可转化为电力的能源资源连成“一张网”。这一天甚至不那么遥远,就在稿件结束之时,笔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国家开发银行已经组织完成了西非“跨国电网”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分享到:

关键字:特高压输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