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过了那个靠着同一个故事——此项新能源技术应用能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吸引无数资本涌入的梦幻年代。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产能过剩的现实面前,这样的童话不堪一击。如何能够在众多被贴上颠覆性技术标签的项目中,找到兼具投资高回报与产业化规模的“蓝海”,成为每一个新能源企业与投资者,每天醒来都得思考的问题。
马年伊始,在中国新能源领域,流传着两个故事,它们分别与时下最火的两个“符号”相连——特斯拉和互联网金融。
一则是,全球电动汽车新宠特斯拉宣布将于2015年在中国建厂,其“中国合伙人”也将于年底公布。由此,多家内地上市公司被传为“绯闻”对象,从整车到锂电池,再到稀土永磁,但凡跟特斯拉沾上边导致“利好”,其股票都出现连续涨停的现象。
另一则是,联合光伏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国电光伏、网信金融等合作,建立“前海众筹光伏电力平台”,拟以众筹的形式向公众募集1000万元资金开发建设1兆瓦的光伏电站。而这一项目,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首次“触电”互联网金融。
在这两股清风的拂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似乎又嗅到了“春”的气息,包括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华泰证券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都将2014年中国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定在了“利好”的级别。其中,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储能及分布式电源等细分领域,更是被众多投资者尤为看好。
当然,在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后,投资者对于新能源市场的恐惧还未消散,眼下的“看好”并不仅是源于媒体热炒的几个“概念”,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政府的表态与政策上的支持。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具体要求,这为我国新能源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而新能源作为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不仅能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贡献,还能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这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者创造了巨大的盈利空间。
不过,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过了那个靠着同一个故事——此项新能源技术应用能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吸引无数资本涌入的梦幻年代。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产能过剩的现实面前,这样的童话不堪一击。
如何能够在众多被贴上颠覆性技术标签的项目中,找到那个兼具投资高回报与产业化规模的“蓝海”,成为每一个新能源企业与新能源投资者,每天醒来都得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谈“特斯拉”的时候
我们在谈什么
“一个行业成为市场热点,一般开始的时候都是鸡犬升天。”信达证券的一位研究员对本刊如此评价当今A股第一粗腿:特斯拉。据悉,2月10日涨停个股中,与特斯拉相关的达到近1/4,吸纳资金超过200亿元。
另据2013年基金四季报数据显示,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概念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多达162只,重仓持有18家上市公司股票,主要从整车、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技术服务五个方向进行重仓配置。许多公募基金一致看好新能源汽车概念,甚至认为2014年将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和电池发展提速的一年,充电桩建设也将全面铺开。
“炒概念、炒绯闻,是一种短期行为,真正有价值的投资在于深刻挖掘其中的内涵。”上述信达研究员认为,“新能源汽车板块大涨的背后是对这个产业有新的预期。”
去年四季度特斯拉电动汽车销售6900辆,比原先预期的高出近20%。这说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产能不足正在逐渐改善。随着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深度布局,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正能量,这个效益正在持续发酵。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力度,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标志性的事件是,1月份,李克强总理和马凯副总理分别视察了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公司,了解电动汽车研发。随后2月8日财政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将原先2014年和2015年分别补贴下调10%和20%调整为下调5%和10%,这显示出国家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态度。根据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至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伴随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渗透,预计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20%,总体销量达到2000万辆。
另一方面,电池成本的下降进一步打开新能源汽车市场。据一位给特斯拉提供电池的企业人士介绍,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2%左右,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对于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等电池材料的量产,大大降低了电池材料的成本。以Tesla采用的18650电池为例,2007年至2012年,随着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价格的下降,电芯成本下降了近36%。预计未来电池成本还将持续降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此外,雾霾等环保问题倒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应用和推广。2013年以来,雾霾天气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频繁爆发,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机动车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未来市场需求旺盛。在四部委公布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之后,目前共有40个城市计划发展新能源汽车30万辆以上。同时,在陕西、江西等12个省份最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表示,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大新能源、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产业。
乐观来看,新能源汽车经历了近几年的“雷声大雨点小”之后,有望在2014年新的市场刺激下,突破推广难的瓶颈。
有多少“光伏奇迹”可以重来
《复仇者联盟》中绿巨人Hulk的扮演者Mark Ruffalo最近正在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推广一个名为“Put solar on it”的项目,意在号召更多的个人、家庭用户选择太阳能发电。推出这一项目的是一家名为马赛克(Mosaic)的太阳能公司,一个众筹光伏项目融资平台。
2011年5月成立以来,马赛克已经募集了来自VC投资者和美国能源部在内的超过600万美元,为超过18兆瓦光伏项目提供了融资服务。这些项目分布在养蜂场、农场、住宅综合体和校园里,大多在几十或是数百千瓦规模。
眼下,这股被标注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融资模式,已经悄然登陆中国的新能源市场。
就在市场猜测阿里巴巴是否真的会联合央企招商能源集团旗下联合光伏推出“定期宝”之际,联合光伏已率先独自试水光伏互联网金融。2月20日,联合光伏携手国电光伏和网信金融(众筹网)等在深圳共同启动光伏互联金融战略合作,通过互联网众筹的新模式在深圳前海新区联合开发全球第一个兆瓦级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项目,这无疑将成为光伏行业的里程碑事件。
据介绍,该项目初步计划通过众筹模式向有志于投资光伏电站的资金提供者发起募集。此项目的众筹平台为众筹网,资金监管为国开行深圳分行,投资者数量限制在100人以内,每人最多认购一份,每份为10万元人民币,认购活动截止至2014年3月31日。在投资回报方面,该公司相关资料则显示:投资者享有对应的预期合理回报,未来对应股权可进行撮合交易。
据报道,在发布会上,联合光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原代表联合光伏领购了100万元人民币,光伏绿色生态组织PGO组织认购6份,每份10万元人民币,余下840万元额度将面向公众募集。“我们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形式,让百姓自己出资筹建电站,打造全民众筹平台。”李原说。
至于未来该电站能否成为百姓电站,我们暂且不论。但是这一项目给业界带来的重要信息是,2014年光伏电站将成为光伏企业盈利新模式。此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敲定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4吉瓦,其中分布式8吉瓦,集中电站6吉瓦。
因为,相比于上游产业链成熟多年的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制造业务,仍在国家扶持政策羽翼护庇下的光伏电站项目显然更具吸引力。尽管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光伏组件业务开始有了起色,部分光伏企业从巨额亏损到有所盈利。然而,光伏电站项目诱人前景已经被一部分前瞻性强的光伏企业发现。而且,一些公司做出的光伏电站业务剥离与再投资,光伏电站的整体出售尝试,所获得的巨大回报已经尝到了甜头。
近日,英利集团副总经理郑小强在天津滨海新区出席活动时表示,英利已经吹响了由光伏组件制造商向太阳能电力提供商转型的号角。按计划,英利集团在2013至2017年规划15吉瓦~17吉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其中包括13吉瓦~15吉瓦的地面电站及2吉瓦的分布式电站,直接投资达1200亿元。
面对光伏电站展露的一片新机遇,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对投资可能出现“过热”的顾虑。中投顾问分析师萧函便直言,分布式光伏产业将出现“大跃进”的局面,新一轮的兴建热潮即将到来,政策将是带动产业企稳回升的最重要因素,也可能是催生下一轮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
“目前,分布式发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潜在风险点较多,规模化推广阻力仍较大。行业观望气氛依然浓厚,真正落成的项目也并不多。” 正信光伏总经理王迎春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下一站,储能?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这句创投界名言,正应了时下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现状。
以名噪一时的储能行业为例,2011年,据国内一家投资机构负责人介绍,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元基金已在储能及储能相关产业驻扎。业界纷纷表示,储能正成为新能源领域投资的下一个热点,同时也将反哺新能源设备市场。
3年过去了,曾经在储能领域参与过大手笔投资的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富欣在“第17次《能源评论》学术沙龙——寻找2014年最具投资潜力的新能源项目”上表示,“我们现在对于投资储能已经相当谨慎了,主要原因还是投资时机不成熟,经济性没有完全解决。”
近年来,我国现有的储能装置处于示范阶段,还未走上商业化道路。归根结底,是其经济性问题。根据中国电科院关于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的测算,20兆瓦的储能电池的设计投入额就达到4亿元,如果我国现有风电装机全部配备储能设备则需要一次性投入2000亿元,这远远超过我国每年因弃风造成的近百亿元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参与本次学术沙龙的众多嘉宾不止一次提到,新能源投资不能跟风,每一个领域都有新能源的投资机会。
仍以储能为例,风电、光伏发电上网需要储能;电动汽车电池需要储能,充电也需要储能;而储能对于智能电网的作用,就如同硬盘对于计算机一样重要,可以说,新能源改变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储能。
“能源的存储和能源本身都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就看你如何切入。”国内投资储能项目最多的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认为,“做储能投资的理念之一就是,储能市场并不是整体的一大块,而是被各种技术分割的、界限分明的多个小板块的集合体。”
此外,对于储能行业的投资,杨磊指出,“单一技术占据所有的储能市场是不可能的,而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试金石。二者之外,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要素,如何把技术优势保持下去,成为最终的赢家,关键在人。”
对此,本次学术沙龙嘉宾、北京百能汇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克十分赞同,他表示,“真正的创投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寻找猎物,打一枪就要有一枪收获的猎人,而是浇水、施肥,帮助企业成长的农场主。由于储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单纯投资市场和技术都是有缺陷的,唯有与产业共成长。”
综合来看,如何积极探索一条廉价储能的道路,既能大规模应用又具有经济性的储能设备,是未来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