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电动汽车成熟度低 缺联合研发

作者: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2-07-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麦肯锡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电动汽车整体成熟度两年降三位,"已经从2010年7月的全球第三位降至2012年2月的第五位,排在了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之后"。
 
    笔者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成熟度的降低,除了标准缺失的拖累之外,各企业鲜有联合研发也是其重要原因。
 
    当我国众多的涉足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厂家在"一个和尚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分散资金麻秆搭桥欲冲到理想彼岸之时,外国汽车巨头们纷纷展开了携手行动,不仅在重要核心零部件研发领域联合研制,而且在技术标准上趋向一致。
 
    放眼我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新能源汽车大干快上的热闹景象,背后的市场分割条块化、零部件配套排外化的固步自封却是一览无余。即便是近在咫尺的企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哪管低水平重复建设,哪管研发资金胡椒面似的稀薄。而地网国网,为了预先布局、抢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在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四处出击、跑马圈地。哪管充电接口不一,新能源汽车用户使用不便利。哪管标准统一后,有的设施建设资金打水漂。
 
    结果,昙花一现的新能源汽车运动打过鸡血似的热情高涨大跃进之后只留下一地的鸡毛。摊薄的研发费用之下,新能源汽车核新技术研发缓慢,直接导致高性能的电动汽车产品屈指可数,消费者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而充电网络各行其是之下五花八门,诸如北京航天桥电动汽车充电站的7孔充电接口、山西太原市营西供电分公司的3孔充电接口等等,只能增添消费者们的烦恼。面对这样的乱局,消费者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打破我国新能汽车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是"合作共赢"。在研发平台上,在技术标准上形成合力。
 
    的确,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不少"联盟",但是"联盟"中的本位主义、山头主义暗流涌动,甚至出现央企、民企、地企有时互不买账、画地为牢、暗自较劲的现象。"各怀鬼胎",自打自己的小算盘,还谈不上精诚合作,自然不能金石为开,寻得秘诀找到通往新能源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
 
    但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强强联合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以求"合作共赢"的故事却在不断上演。
 
    日本丰田与德国宝马不断扩大环保领域的合作,丰田将向宝马提供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而宝马将向丰田提供车身轻量化技术。此前,宝马和丰田还各自与标致-雪铁龙、福特建立了混合动力技术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轻量化技术方面,德国亚琛福特研究中心、大众集团研究部、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室、牛郎星工程(AltairEngineering)、陶氏汽车系统、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和欧洲蒂森克虏伯钢铁研究所以及汽车、焊接技术和连接技术工艺所等14家相关合作伙伴携手"LIGHT-eBODY"发展计划,联合开发电动汽车轻量化车身。在动力电池方面,德国巴斯夫、德国Accumotive、VARTA、赢创、西格里集团以及ZSW等29家与锂电池生产和研发相关的德国企业和机构组建的"锂电池技能联盟",打造共同的试验研究技术平台,力争在锂电池研发和生产方面获得最佳协作效果和制定一致的技术标准。
 
    节省研发费用、尽快推出成熟产品,是跨国巨头们纷纷"化敌为友"的原动力。众所周知,打造新能源汽车需要巨额投资,倘若单打独斗,其中蕴含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且恐有进展缓慢、失去市场先机之虞。
 
    但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们却常常喜欢单兵作战,而不愿意合力攻克技术难关。
 
    跨国巨头在新能源研发领域的投入每年动辄几百亿,而我国大型汽车企业在此方面不过才几亿或十几亿左右,"小巫见大巫"。更让人hold不住的是,有的地方政府投入区区几千万或者几百万人民币就梦想打造出一款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而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配套方面,均只照耀"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当地企业,"从电池、电机、电控直到整车",肥水决不流外人田。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将外地企业拒之门外。"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为了扶持当地的企业,有的地方政府居然采购了不能上牌、不能上路的低速铅酸蓄电池电动汽车,并欲将之作为新能源车制造的典范。
 
    "泥菩萨过河各显神通",并不是通往新能源汽车理想彼岸的正确道路,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领域一哄而起、各立山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做派应当休矣……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电动汽车 成熟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