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储能投运项目 返回

车企争抢京沪新能源户口 “先锋”还是“先烈”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14-03-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认为,先进入市场者只是占领了先机,实际上是当了“先锋”还是成了“先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表现来验证。

随着《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以下简称《北京目录》)第一批第2期的发布,供北京新能源汽车号牌指标消费者选择的纯电动轿车车型由之前的2款增加至7款;在此之前,第六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的发布,也使得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录的车型增加至9款,上海市民购买入选该目录车型时都将获得“免费沪牌”和享受国家补贴,部分产品可享受上海市的地方补贴。

尽管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或区域的数量在上一轮的基础上得到扩容,但北京和上海作为最先出台地方补贴措施的城市,以及各自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示范效应,在本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进程和效果上得到的关注自然也最多。

各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把旗下新能源轿车产品能够尽早进入上述两地的地方补贴目录视作抢占私人新能源轿车市场的先机。

然而,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认为,先进入市场者只是占领了先机,实际上是当了“先锋”还是成了“先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表现来验证。

上汽、北汽占尽主场优势

尽管地方保护的斥责声此起彼伏,但从目前进入北京和上海两地地方新能源补贴目录的车型可知,上汽、北汽各自占尽主场优势。上汽旗下的荣威E50纯电动轿车、荣威550plug-in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上海通用赛欧牌SGM7001EV型纯电动轿车占据了上海地方目录三席;北汽E150和北汽C70GB则占北京市示范应用目录的两席。

从在各自区域的经销网络和维修网点也可见“地方势力”的强大。

在上海,以入选当地目录的北汽E150为例,其在沪的经销商网点仅有3处,维护网点仅4处,而荣威550plug-in在沪的经销网点有10处,维护网点有9处。

而在北京,北汽新能源公司已在北京布局7家新能源汽车服务维修中心,并同步开通12家销售网络和维修网点,为消费者购买纯电动车提供管家式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汽车销量“一哥”,上汽集团新能源战略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国内新能源汽车20%的市场占有率。而今年,北汽集团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年内“确保2万辆、挑战2.5万辆”的产销目标,“十二五”末期,北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15万辆,其中纯电驱动汽车5万辆。

比亚迪强势突围 江淮不甘落后

在私人新能源轿车市场最具活力的车企,非比亚迪莫属。作为外来者,比亚迪已抢占京、沪两地地方目录一共4个席位。在《北京目录》中,比亚迪以e6和腾势两款纯电动轿车为代表,强势占领两席之地;而比亚迪的e6纯电动轿车和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顺利进入上海地方目录。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在政策、能源安全、环保三方合力下,今年新能源汽车及比亚迪将迎来拐点。在政策面上,今年是新能源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年,今年也正值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关键年。

3月12日,比亚迪纯电动车型e6在北京上市,在北京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细则还未出台前,比亚迪将先垫付5.7万元地方补贴。目前北京有5家比亚迪4S店可以销售e6,这5家授权的4S店向e6北京客户提供免费预约充电一年的服务。

目前来看,来自深圳的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也是“抢跑”最快的选手。张志勇分析,比亚迪的秘诀在于其能够在地方准入门槛设置之前就以各种方式来寻求市场突破。凭借着投资换市场,比亚迪已相继攻下了西安、长沙、天津、大连等城市。

而江淮则是目前在比亚迪、上汽、北汽之后,以纯电动车HFC7000AEV(和悦iEV)同时进入京、沪两地地方已公布目录的第4家车企。

今年2月28日,江淮第四代纯电动家轿——和悦IEV4在上海正式上市,并在年初成为第四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

新进入者未必是“先进”

张志勇认为,2014年将会是私人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的元年。先进入市场更利于车企建立品牌优势和占据市场优势,尤其是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2013~2015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或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不低于1万辆。

然而,先进入者未必就“先进”。在张志勇看来,新能源汽车产品需要经过消费者一段时期的使用和检验,才能知道电池寿命如何、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等,目前无从判断先进入者是“先烈”还是“先锋”,先进入者可能更有机会,但并不代表其后期会成为市场的领头羊。他认为,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