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来,这种所谓的“魏桥模式”在中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一个企业扩展变为n个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变成了集团,其效益之和有可能越来越低或等于零,甚至企业还会破产。过去被称为中国企业改革模式的许多明星企业早就变成了流星,能够二十年不衰的企业寥若晨星!
中国的企业发展为什么如此,值得思考。
在企业改革模式上,真正值得学习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的模式,他们的成功在于将一个成功的企业(门店)作为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上按照企业流程再造,一个一个的复制,企业之间无缝连接。从而造就了这些看起来一个一个很小的企业,但组合起来却庞大无比,其效率、效益之高令人惊叹。实际上,如此之背后则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经济学家郎咸平对“魏桥模式”大加赞扬,他认为,魏桥热电是赚钱的,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下属的热电厂也是赚钱的,由此得出,中国的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也应该是赚钱的。实际上恰恰不然,按照郎咸平的说法,2011年1-7月,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电力业务合计亏损74.6亿元。为什么每一个厂赚钱,然而合并起来却是亏损,这就是“中国特色”。
我们不能够不假思索地赞扬这些“独买独卖”的厂,一味地批评五大电力集团,他们也是企业,应该看到中国企业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
中国有13亿人口,市场需求巨大,然而在经济一路高歌,处处洋溢活力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却步履维艰,其深层原因仍然在于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这是根源,也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企业的背后,社会运营成本极高。比如说,我们的政府去年公共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税收加上其他的收入超过2万亿美金,其总数超过全球95%以上国家的GDP。然而我们的各级政府财政却总是捉襟见肘,其原因是管理人员过多,政府部门的收支不透明,“三公”消费惊人,浪费极多。同时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使用资金,所付出的成本(腐败)和代价极大,这些都要由财富的创造部门(企业)用不同方式来填补。没有做过企业的人很难理解这一点。
中国企业的税负是世界上最沉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因此可以说,中国的企业日子难过,不但小企业难过,其实大企业日子也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