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美光伏之战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作者: 来源:中国电池网 发布时间:2012-07-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破产与兼并已在美国光伏行业发生,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优势令美国光伏企业压力倍增。美国光伏行业正经历阵痛,处境艰难。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光伏行业的成长轨迹一波三折。近年来,一个个光伏企业高调宣布破产,其中包含光伏巨头Solyndra、Q-Cells、 Evergreen Solar 与Abound Solar。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企业也遇到麻烦,亏损严重。也许中国政府会拉本土光伏企业一把,不过这一措施并不一定造成太阳能市场进一步的失衡。
 
    尽管太阳能安装商已经从市场获得裨益,不过受到去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下跌近47%,美国太阳能制造商也因此遭受损失。
 
    其实道理很简单:竞争意味着太阳能企业将在削减成本与提高效率方面持更积极的态度。
 
    当然,并非所有光伏企业走向破产之路。美国光伏企业First Solar做的不错。First Solar有净债务,但在未来两年内该企业的现金流很可能为正。据相关报告预测,另外两家光伏企业天合光能与SunPower也有望在2013年回归赢利状态。2014年,First Solar将被重组为侧重于公共事业的企业,放弃屋顶太阳能市场。这正是该企业对变幻万千的市场所作出的战略调整。
 
    在光伏企业并未放弃通过政府补贴来增强竞争力之前,光伏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是否依赖补贴的心态将是区分未来输家与赢家的重要指标。
 
    通用电气希望生产体积更小相比于传统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更低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该企业希望生产成本足够低的电池板来吸引客户。不过由于薄膜电池板的价格下跌至通用电气无法承受地步,这些规划已被搁浅,但并未取消。通用电气并不准备放弃此类计划。该企业计划改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以备与中国制造商一较高下。这就得依靠科技创新——–创新才是竞争的核心所在。
 
    局势看起来并非那么糟糕。据GTM Research与太阳能产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装机量而言,2012年第一季度表现颇佳(506MW给逾35000个家庭带来电力)。此外,2012年的光伏装机量有望上升75%,在美国全国现有4.4GW的装机量上新增3.3GW。不过,屋顶安装市场并不会左右美国太阳能行业的未来。美国光伏市场的未来在于大型公共事业单位的光伏装机量。2011年,大型公共事业单位的装机量继续下滑,这些项目的规模与范围广阔,建造耗时,因此季度数据作为参考并不合适。
 
    其实也有其他形式的补贴,比如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证书(Solar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 简称“SREC”)项目。每发1000度电的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证书。 SREC项目在美国最有名的就是新泽西州(澳大利亚也有此项目),其他州也可以考虑类似项目。
 
    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双反”税率是以“最无情”著称的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 AG为首的游说团积极游说的结果。据悉,SolarWorld AG计划向欧盟提交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反倾销提案。
 
    SolarWorld表示,公司将与欧洲制造商联盟合作,向欧盟提交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双反”提案。
 
    此举对于一个本身依赖政府补贴的企业而言,实在是有些讽刺。
 
    其实,中国并非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责任者。尽管库存积压,所有制造商持续制造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
 
    然而,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美国希望与需要中国清洁能源资金以令其清洁能源方面的规划成为现实,尤其在当前联邦补贴缩减之时。
 
    比太阳能电池板倾销之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金投资,中国在美国的清洁能源行业中所占的地位。去年,中国在美国可再生能源交易中投资金额达2.64亿美元。总部设于北京的GSR Ventures通过其硅谷办事处资助电动电池制造商Boston-Power Inc进军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旧金山提出ChinaSF项目,该项目的终究目标在于吸引中国投资美国的清洁能源业。
 
    中国的投资和美国对中国消费者的销售可以拯救美国光伏业并令光伏业较于化石燃料更具优势。
 
    总而言之,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双反”税率等同于去“咬”“喂养”美国清洁能源业的那只手。对于美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而言,竞争就意味着在真实市场中想方设法的生存下去,而非去依赖不会永久存在的补贴政策。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未来只有两条路:关闭抑或适应市场坚强的生存下去。
 
分享到:

关键字:中美光伏 之战 核心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