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返回

全国人大代表侯清国:完善价格机制 挖掘抽水蓄能服务低碳潜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21-03-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新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将进一步发生显著变化,“双高”“双峰”特征更为突出,电力系统转动惯量以及调频调压能力面临考验,系统抗扰动能力和调节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电网侧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运行效率方面应采取哪些举措?应如何发挥好电网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侯清国就以上话题与中国电力报记者展开对话。

中国电力报:今年全国两会您重点关注什么?

侯清国:我将结合抽水蓄能在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关于完善抽蓄电价机制,促进抽蓄电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已经达到了一定发展规模,但总体占电源总装机比重偏低,影响其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完善的价格机制,新建电站容量电费向用户传导面临困难。建议完善抽水蓄能价格机制,将抽水蓄能电站收入纳入辅助服务费用向全体终端用户分摊传导,保障电站获得合理收益。建议科学制定抽水蓄能运行考核、投资回报等配套政策,在“十四五”合理规划电站建设规模和时序,确保抽水蓄能电站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完善抽水蓄能电站能耗管理。抽水蓄能电站利用负荷低谷时段电能抽水,及时存储系统内富余电能。在用电高峰时段,抽蓄电站等同常规水电厂,放水发电为电网提供顶峰电能。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既是电力用户,也是水力发电电站,具备“双重”身份。在这个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双过程中,抽水蓄能电站存在一定的能量转换损失,能耗水平通过综合转换效率反映出来。此外,抽水蓄能参与系统调节,在优化网内燃煤机组运行工况、减少调峰燃煤电源建设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等环节体现了电站的节能效益,有效促进系统整体能耗下降。

结合抽水蓄能调度运行实际、电站能源生产与消费特点和目前能耗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有利于加强电站层面能耗精准控制和提升电力系统整体节能效果出发,我建议在国家层面(节能和统计主管部门)规范抽水蓄能电站能源指标统计,明确抽水蓄能电站属于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调查单位,电站填报能源统计报表时,“综合能源消费量”按抽水蓄能电站“购网电量”与“上网电量”的差额统计;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层面明确将综合转换效率作为抽水蓄能电站节能耗能总量及节能目标主要控制指标,按“综合转换效率不低于75%”作为抽水蓄能电站节能管理考核目标,不再设置抽水蓄能电站其它耗能总量及节能目标。

中国电力报:国网新源公司将从何处发力推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达成?拟采取的主要工作举措是什么?

侯清国:按照现有开发规模和建设进度,预计2030年全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达到8500万千瓦左右,远不能满足“碳达峰”目标下的系统需求。国家电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国网新源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决策部署,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助力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和储能需求。

一是加快抽水蓄能项目开发。我们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配合国家中长期规划编制,做好公司抽水蓄能规划资源选取、开发需求分析和建设时序安排,加大“十四五”特别是前三年核准开工规模,确保“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投产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到2030年运行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

二是挖掘机组服务低碳潜力。“十三五”期间,国网新源公司抽水蓄能机组消纳系统低谷和新能源电量144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消耗23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368万吨。预计到2030年将具备年消纳新能源富余电量1800亿千瓦时以上的能力。我们将更加注重设备精益管理,大幅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通过参与电力系统灵活调节,实现系统整体低碳清洁运行。

三是推进公司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将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把绿色低碳要求贯穿抽水蓄能站址规划、可研设计、工程建设和调度运行各环节,加强项目全寿命清洁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和低碳开发运营,做好公司系统非生产环节用能清洁替代,大幅降低自身各环节碳排放水平。

中国电力报:国网新源公司如何谋划“十四五”开局起步?

侯清国:“十四五”时期,国网新源公司将以国家电网公司战略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在推进“四个显著提升”上下功夫见成效,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一是在精益管理上下功夫;二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三是在公司治理上下功夫;四是在党建引领上下功夫。

作者:朱怡 刘泊静

分享到:

关键字:抽水蓄能项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