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谁摧毁了光伏企业

作者: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07-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726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四大光伏企业在北京举行应对反倾销调查新闻发布会,代表中国光伏行业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的反倾销调查。
在发布会上,四家企业呼吁抵制贸易保护、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并坚决否认倾销行为,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维护企业利益。
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业的意义重大,中国光伏产品约有60%输往欧洲,可以说一旦立案,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将是事关生死存亡的考验。甚至有预测称,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那么有六成的企业将会倒闭。
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已向欧盟提交反倾销诉讼
SolarWorld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北京时间周四晚正式发表声明称该组织已经向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提起诉讼。根据欧盟法规,欧盟委员会需要在45天内决定是否接受诉讼展开调查,并在15个月内完成调查。SolarWorld对此表示欢迎。
SolarWorld副总裁,EUProSun主席MilanNitzschke表示,我们笃信欧洲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因此我们在本周正式请求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太阳能制造商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展开调查。中国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占据了欧洲80%光伏市场。由于中国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非法倾销,欧洲光伏制造商空有一身技艺,却在家门口被声声击败。
据报道EUProSun由欧洲25家企业组成,其中包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其他欧盟国家的厂商,目前,除SolarWorld外仅确认德国公司Sovello参加了这一联盟。
中国光伏厂商的内忧阵痛
晶澳太阳能CEO方朋援引EuPD2012的调研报告表示,欧洲在上网电价政策引入后,追求投资回报的投资者推动了该市场的第一次井喷。目前,随着上网电价下调,投资驱动的市场逐步萎缩,部分地区正进入平价上网阶段,普通电力用户将成为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形成第二次井喷。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其他光伏市场也将遵循类似的增长周期。
方朋在描述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时指出,目前,中国一半以上地区的实际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全国工商业用电平均电价。模块价格日趋稳定,未来BOS将成为系统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
光伏产业在最初有几百家厂商的技术驱动期刚进入几十家厂商构成的生产驱动期,能整合资源进行大规模制造的厂商将具备竞争优势,光伏产业即将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之后,经过不断整合,在市场饱和期,最终剩下的45家大厂商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中国光伏市场上,激烈竞争使阿斯特、韩华、尚德、天合及英利的ASP急剧下降,导致了毛利率和销售收入随之暴跌,且运营成本和净利息费用率急剧上升。2012年一季度,中国主要光伏企业的阿特曼Z值均小于1,甚至有企业小于0,这些表明他们的财务状况已处于风险区域。
光伏行业健康状况的基本要求是净资产收益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假设净资产收益率为8%2012年一季度上述5家企业的季度平均资产周转率为12.2%,平均权益乘数为3.8,所得税率按20%计算,据他们的平均运营成本和净利息费用率,及其他指标测算得出基本毛利率要求为26.5%,而实际平均毛利率仅有2.5%,这种过低的毛利率远低于健康状况。
天合光能副总裁徐大江指出,各国政府的补贴政策在减弱,从2011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对光伏厂商的投资也呈现出快速萎缩态势。然而中国市场上,对外出口模块的厂商数量不仅未减少,反而从2011年的370多家增加到了2012年的420多家。这表明行业整合并未发生。其中增加的是200-500MW的厂商,业界应认真思考他们的生存模式和竞争能力。
对于美国对中国电池厂商的双反,他表示,2012年全球光伏需求量约为30GW,未来几年仍将不断攀升。长期看,政治因素终究压不过经济规律。但短期内,个体企业要生存,必须想法设法不成为先烈,要坚持到光伏产业春天的到来。
全球光伏市场扫描
NPDSolarbuzz副总裁FinlayColville719-20日上海举行的2012Solarbuzz太阳能光伏研讨会上,分析全球光伏市场供需情况时表示,2012年下半年起,中、印、加等地区将成为最大市场。然而,随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模块的价格下降,产能过剩在晶硅和薄膜方面及不同地区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表现。薄膜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季减少,且历史性地头一次失去对晶硅的威胁。德国晶硅电池的产能将从2011年占全球的20%将降至2013年的2%以下。
美日的需求在增长。高级分析师JunkoMovellan在演讲中称,20127月,日本刚推出了公用事业绿色投资税费减免法案,厂商们正考虑放弃原有的商业策略,从全部在日本生产转向合同外包。因为日本国内的需求大增,所以出口在减少,而进口激增。
Colville指出,原来一家企业上下游通吃的情况已不存在,为了提高竞争力,市场细分的商业模式正成为主流。不同于半导体市场,光伏产业没有通用的路线图,供需情况及生存竞争决定着光伏技术的演进。
供需平衡正通过价值链影响着平均售价(ASP)ASP的持续下跌刺激了新的需求,不过公司利润也因此受到了蚕食。目前,降低成本已成为解决公司亏本运营的关键因素。
20111季度,多晶硅的ASP是主要成本,2012年,硅片和模块的成本暴跌。硅和非硅成本将从20111季度的1.25美元/W降至20124季度的0.61美元/W。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成本下降比欧美日的更明显。
即使营收上升了,但多晶硅的利润仍在不断逐季下降。20121季度,电池厂商实现了正利润,硅片厂商的利润出现了1位数的下降。下游厂商的毛利润季度环比翻了1倍,回升至20112季度的利润水平。
光伏产业恐陷贸易战
继美国对我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初裁后,我国商务部于72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对原产于美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调查。现在,欧洲企业又要申请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
全球光伏产业贸易大战大有一触即发的可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而此次欧美国家对华光伏企业的控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旦陷入全球贸易大战,必将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目前欧盟的光伏发电市场占到全球的70%,而这主要得益于从中国进口的物美价廉的光伏产品。对中国来说,目前有2000多家光伏企业,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那么对中国光伏产业会造成致命打击。
好在中国企业已做好过严冬准备。天威集团副总经理边海青表示,中国企业在贸易纠纷中取胜的最好方法和最关键的方法,还是掌握核心技术,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最大障碍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虽然德国企业SolarWorldAG试图在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欧洲竖起堤坝,通过贸易战将中国光伏企业挡在门外,不过中国光伏企业对此并不悲观。
乐观的原因不仅仅是中方光伏企业认为倾销事实不存在,更是因为最终涉案金额实在太巨大,且中欧在光伏业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超中美光伏产业。可查资料显示,如果最终决定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则涉案金额将超过200亿美元,这将是中欧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争端。
中国在欧盟反倾销诉讼中的关键点,其实是市场经济地位
此前,在与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的对垒中,中国企业关键性地输在了没有市场经济地位这块牌子。
524日,在上海召开的应对美国电池产品双反调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下称机电商会)称,晶硅光伏电池在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跟倾销无关。中国之所以被美裁定高额倾销税,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于是以第三国作生产成本参照,而美国选择的对象是泰国。
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认为,泰国的晶硅电池产能只是兆瓦级别(1兆瓦=1000千瓦),中国的电池产能是20吉瓦(1吉瓦=1000兆瓦)以上,规模相差巨大,没有任何可比性。
拿泰国作参照后,美国商务部5月份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产品征收不低于30%的惩罚性进口关税。
参照国的选取,最终会决定反倾销税率的高低,企业承担的风险无法预估。
就像警察说你在高速公路上超速了,这个高速公路上又没说多少码是超速,警察可以说是参照另一条公路来限制的。这里面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复旦(微博)大学法学院教授、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指示名单专家龚柏华打了个比方,不同国家生产成本、各方面条件不一样,选印度、泰国,还是选加拿大,结果都不一样,欧盟有相对的自由裁量权。在实践当中,很多对中国企业不利。中国可以据理力争,但最终那边(欧盟)有相对自由裁量权。
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在于,被认为实施了倾销行为的企业若其所在国已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则该企业可以轻松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此待遇允许出口生产商采用其国内价格和成本,而这决定着企业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倾销行为,否则会采用类比第三国数据。
龚柏华表示,反倾销税率的高低可以争取,但一旦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中国这些企业在调查中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从过去的案例来看,此次欧洲太阳能板厂商指控中企在欧倾销若是被欧盟立案,中国企业最终被裁定为倾销的概率很大。
中国商务部网站显示,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最大障碍。1998年,在一起中国水表在巴西反倾销调查中,巴西曾选用了西班牙为替代国,而计算出的倾销幅度高达284%
 
分享到:

关键字:欧洲 光伏 企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