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构建跨界融合的能源数字生态恰逢其时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 发布时间:2021-03-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0年3月起,中国电力公众号依托国网能源院雄厚的智库资源,策划推出了“专家之声”特色栏目,聚焦能源电力发展的真问题,努力打造有思想品质和情怀温度的智库自媒体品牌,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专家之声”栏目推出一周年之际,中国电力公众号特别邀请了国网能源院管理咨询研究所和能源数字经济研究所研究团队,结合研究特色和深厚积累,联合推出了“企业现代化治理”“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全要素驱动”“新技术、新理念探索”“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等五个主题,针对企业改革创新、数字经济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分享见解、启发思考,同时也期待与广大业内同仁进行交流碰撞,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深入合作。

电网企业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需围绕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目标,构建资源开放平台,培育生产服务型经济,打造产融结合服务模式,搭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能源数字生态,赋能产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01、构建能源互联网平台集群,创新软硬件资源对外开放服务模式,打造能源领域的生产服务产业

电网企业持续优化电动汽车车联网、新能源云网、能源电商等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成熟的互联网商业运营平台相比仍有差距:一是现有的各类平台在资源开放水平、产品服务能力和运营透明度等方面仍有不足,服务上下游企业的能力薄弱,平台的吸引力不强;二是多个平台独立发展,客户、数据、技术、管理等关键要素资源的共享流动不足,多层联动交互的关系未建立,发展合力尚未形成;三是电力市场交易、综合能源服务等对外基础共性业务应用场景的先进性不足,对企业能效管理、电能供需匹配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支撑能力薄弱。

建议:打造开放、透明的平台运营模式,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数据、数字基础设施等资源开放,带动利益相关方资源共享;构建业务一体化联动的能源互联网平台集群,统一各个平台用户ID和设备实物ID的数据标准,实现跨平台数据的流动和交互,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在企业能效管理、电能供需匹配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基于云平台实现对共性业务环节的数字化模式的固化与沉淀,夯实能源电力行业底层的数字化公共服务。

02、加快打造跨界创新应用场景,探索可持续的共赢型商业模式

目前电网企业在综合能源服务、城市能源等多个领域探索应用场景,但尚未形成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行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效益不强,具体体现在:一是业务跨界创新活力不足,内外部创新创效潜能力有待挖掘;二是平台运营的商业模式不清晰,目前主要聚焦在资源整合,缺乏高质量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产品输出,产品多样性和平台盈利能力远低专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数据分析智能化水平有待加强,未形成产品化输出,难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轻量级数据微服务。

建议:以电网企业积累的用户资源和电网平台的天然优势作为主链,开放资源和资金,建立灵活机制,鼓励内外部双创,持续孵化新业务;建立面向多元化需求的基础及增值服务产品体系,借鉴谷歌和苹果模式,建立开放式应用开发平台,建立合理的利润分成机制,鼓励众包众创,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依托公司数据资源形成跨界增值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免费基础服务+订阅增值服务”商业运营模式,以科学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推动跨界数据增值服务市场的拓展;提升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丰富数据增值服务场景设计,封装形成轻量级数据服务产品,打造API服务接口模式,方便中小微企业直接调用,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

03、优化扩展产融结合新模式,将电力金融业务作为各类平台的通用型服务

电力数据的真实、实时、准确等特点为开展征信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已取得显著实践成效,但在以下方面仍有待挖掘:一是电力金融业务独立开展,缺乏和其他业务之间的引流和导流,金融与能源服务领域之间的渗透性、互补性未得到有效发挥;二是目前电力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信贷领域,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电力金融的发展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建议:建立产融结合模式,将电力金融作为模块化业务嵌入到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云网等平台型业务中,一方面拓展数据获取来源,加快培育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降低利益相关方获取资金的门槛,提升平台吸引力;深挖大数据应用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方面的作用,面向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打造电力大数据+保险、电力大数据+租赁等多元电力金融服务产品。

分享到:

关键字:数字能效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