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为何整车企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性并不高?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1-10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虽然中国目前有了两个电动汽车的产业联盟,而且涉及的企业从产业链的上游一直延伸到下游,但是鉴于位于不同节点的企业都想在这场“盛宴”中占据控制地位,分享最大的利益,因此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其实并不平坦。而且,国外主流汽车制造厂商已经早于我国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组、电机、控制系统等等领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掌握着核心的技术,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能否顺利实现“弯道超车”,仍存在相当的困难。
 
    之所以有如此观点,那是因为传统的汽柴油汽车制造,整车企业在冲压、焊接、涂装、组装、总装及检测之外,一般地还掌握发动机和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的生产制造,并为此投下巨资,现在如果马上将汽柴油动力总成换成非汽柴油的,那么原来的投入如何收回,相关设备如何处置等,都是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企业觉得损失巨大,那么其必然对新的动力总成有抵触情绪,除非新的动力总成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什么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燃料的汽车还能够有所发展呢?这是由于上述燃料都是源自石油,在传统汽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对燃烧室等进行相应的改造,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对原有生产设施的最大化利用。而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比汽柴油为低的“碳”含量,决定了其排放要比汽柴油“环保”,作为权宜之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然,面对高企的石油价格,传统汽柴油汽车制造企业也不可能对新能源汽车完全漠视。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就成为其一个首要的选择。一来原有的汽柴油发动机得以继续使用,二来新增的电动部分可以降低油耗,提升整车的经济性。然而,毕竟是要新增一套动力装置,因此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要比单纯的汽柴油动力汽车高出30%甚至更多,这就制约了其市场的推广。
 
分享到:

关键字:混合动力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