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市场>电网侧储能 返回

从成本到资产:电力数据要跨几道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1-06-05 浏览:

eo记者 周慧之

编辑 姜黎

数据要素化、资产化早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然而,在数据从成本走向资产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涉及法律法规、会计制度、数据安全支撑技术等多个维度。在此过程中,电力数据运营商该如何突围?

近日,由南方电网公司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数字能源与数字电网暨电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论坛,在贵阳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如何体现电力数据的要素价值进行了探讨。

电力数据应用需结合社会场景

“如果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开放利用,就无法有效挖掘并释放数据的含金量。那么海量数据沉淀下来,就只会占据存储资源。”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石志国在论坛上表示。

在石志国看来,电力数据能够下沉到每一个社区,如果进一步利用这些数据服务居民生活,能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北京市大数据中心接下来将考虑与能源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开设能源数据专区。

上海观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照龙谈到,电力数据的价值挖掘需要与社会场景结合起来,特别是政府最小行政单元(街道、社区)场景,同时考虑应用场景的可复制性和价值增长性。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数据共享的公约数即最小交换数据集,这又需要依托构建共同标准。

DAMA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区)主席汪广盛提到,电力数据能在社会治理中反映很多问题,在为本行业提供价值的同时,还能够跨界提供更多服务。不过从数据交易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数据架构实际上还不足以支持开展数据交易方面的工作。

数据流通机制,企业应先行先试

“金融数据治理做得很好,得益于金融业务本身是围绕数据开展。电网作为传统领域的产业龙头,如果能在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出一条路,将有机会迁移应用到其他行业。”清华大学X-lab数权经济实验室主任钟宏在谈及电力数据应用前景时说。

在钟宏看来,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法律法规不明晰的地方,可以考虑跟监管部门申请先行先试,在试验区里摸索数据流通交易的创新体系,寻求监管部门的支持,比如申请地方法院和仲裁机构认定等。“监管需要与产业发展同行。”

钟宏建议,电力企业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探索数据治理与流通的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全球通用的模式和标准,并尝试“走出去”。

数据要素如何计入会计科目

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顶层设计层面已把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据要素应如何计入会计科目?

在腾讯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星看来,数据资产如果要计入会计科目,需要对基础会计制度进行修改。

对于是否可以将数据计入无形资产,他解释说,无形资产的界定存在几个基础条件,包括资产为企业可控,可为企业带来收益,同时资产成本可计量。从上述基础条件来看,数据可以带来收益,但是数据具有可复制性,且其成本计量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数据资产在企业可控、成本可计量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数据要素能否视作无形资产,依然需要斟酌。”

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是,数据资产如何估值?

“大家达成初步达成共识的方法是,根据数据获取成本来进行衡量,因为数据获取成本是相对确定的,通过成本法结合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初步估值,同时考虑数据的数量、质量,以及数据应用前景、数据风险等综合因素估值。”王星表示,“不过具体方法目前仍没有定论。”

数据脱敏后或仍存安全风险

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教授郭庆来谈到,电力系统在和其他能源系统如热、交通、天然气等系统联合运行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模型、参数以及关键数据,这些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涉及数据安全问题。如果想让他们协同互通,需要来自隐私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层面的支持。

张照龙表示,数据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为了促进数据开放与共享,而不是反过来限制数据开放与共享。同样地,数据立法也是从法律层面明确,哪些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同时建立一系列规范。在规范和要求之下,市场主体就可以畅通地进行数据开放与共享。

“在整个数据开放、共享和使用过程中,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数据的梳理。”张照龙说,很多用户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数据、价值多少、分类原则是什么、标识属性是什么以及授权情况(哪些人员可以用,哪些部门可以流转)等等。

张照龙表示,在未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的情况下,数据一旦开放,很多人担心数据去哪了、有没有被滥用、有没有被不断拷贝、拷贝之后能否持续追踪使用过程等,而这一系列行为都存在安全风险点。

张照龙指出,数据脱敏后依然存在安全风险,比如给供应商某一类脱敏数据,连续提供不同类型的脱敏数据后,对方拼出来的可能会是敏感数据,这就涉及到脱敏数据的历史追踪问题。另外,即使提供的数据本身不敏感,但数据经过计算处理后也可能变成敏感数据。

“在处理和流转过程中,数据的属性也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弹性的安全保护,如果沿用传统的方式,数据安全没办法得到保证。”张照龙说。

分享到:

关键字:大数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