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氢储能>燃料电池 返回

燃料电池汽车“叫好不叫座”

作者:卢奇秀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1-06-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迅:“今年比去年的人多。”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展台上,某电堆企业市场经理对记者发出感叹。现场未势能源、重塑科技、巴拉德等多家企业纷纷举行了新品发布和签约仪式,“里三层外三层”地聚集了来自电池整车、电堆系统、零部件、投资方及石油化工等行业内外人员。他们有的是来看新产品、有的是来找供应商,还有的是来给下半年市场形势探路……

与展会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市场“冰冷”的产销数据。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仅完成1277辆,同比下降56.8%;今年1-4月销量依旧不振,仅完成188辆,同比下滑32.9%。高歌猛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动力系统发展慢 引进技术受限制

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产业集群,但目前仍以示范应用为主,距离规模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在德国莱茵TüV集团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看来,我国燃料汽车推广受限于技术突破。他指出,国内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常规功率为30-60kW,130-150kW功率尚未广泛应用,而国外丰田、现代汽车研制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较大,但受制于外企核心技术保护和成本高昂等原因,国内难以引进。

“国内外技术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未势能源总裁陈雪松也向记者坦言,我国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仍处于验证与考核试验阶段,系统的集成度、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寿命、成本控制、氢气储存等方面和国外仍有差距,同时,电堆性能、关键部件材料性能与生产、部件与电堆封装等方面的水平都亟待提升。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长,涉及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存在“卡脖子”问题,都将影响整体进展。“仅加氢站高频切断球阀一个部件,就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介绍,氢能产业链与压力容器、管道、密封件等通用机械密切相关,突破氢能运输装备可靠性制造技术,是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发动机、加氢站成本及氢气价格均需下降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也不可一哄而上”。

李卫春直言,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需求小,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而投入生产研发的成本较高,未来5年将持续投入,但难以实现盈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进一步指出,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卡在车辆贵、加氢贵两大难关上。目前,一辆燃料电池汽车售价约是燃油车的3倍、锂离子电动汽车的1.5-2倍;加氢站建设费用高达1200万-1500万元,每公斤氢气价格高达60-80元。在他看来,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应用,当务之急是大幅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加氢站建设成本和氢气价格。

衣宝廉表示,降低成本首先要从提高电堆的比功率着手,同时致力于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的批量生产,通过简化系统和电堆结构,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同时,在氢气价格方面,应研发抗毒的阳极电催化剂,让燃料电池也能“吃粗粮”,有助于降低氢气成本。

此外,上海捷氢科技副总裁候中军还认为,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要达到10万辆,才能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

锁定应用场景并落地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关键字:燃料电池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