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特来电增资扩股拉战投 充电桩行业站上资本风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2021-06-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迅:随着新能源车销量持续走高,充电桩企业开始进军资本市场。6月20日,特锐德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此次增资扩股前,特来电已启动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不仅特来电,同属充电桩头部的星星充电也透露其母公司正推进上市进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热度持续攀升,作为基础设施的充电桩竞争加剧,不少企业开始谋求上市,资本层面也愈发看中充电桩行业的潜力。

引入多家战投

公告显示,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拟通过其自身或旗下基金对特来电进行增资,本次增发股份价格为14.6元/股,投后估值约136亿元,增资金额合计约3亿元。

特来电发布公告同日,亿纬锂能则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签订《股份认购协议》,公司拟作为战略投资者,以14.6元/股的价格认购特来电本次增发股份中的137万股股份,增资认购总价款为2000.2万元。其中,137万元计入特来电的注册资本,1863.2万元计入特来电的资本公积。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特来电0.1473%的股权。

特锐德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增资,有利于提升特来电的资本实力和未来业务开拓能力,进一步推进及完善公司在充电及能源领域业务的战略布局,促进公司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及业务盈利水平的提高,增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

上市在即

事实上,此次增资扩股前特来电已筹备上市。

去年11月,特锐德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总体战略布局,为更好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公司充电网布局和发展,结合子公司特来电业务发展现状,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分拆特来电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随后12月,特来电开始进行辅导备案登记。

对于特来电而言,提速上市的背后是急于盈利的现状。财报显示,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及其他业务已成为特锐德第二大业务板块,2019年营收21.81亿元,占总收入的32.36%。去年上半年,特锐德充电业务毛利率下滑,新能源车充电生态网业务营收6.49亿元,同比下降1.88%;毛利润为4593.42万元,同比下降74.11%。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表示:“特来电的成绩背后是巨大资金的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新能源车行业前期政策不稳定,标准不统一,特来电成立前四年亏得心惊胆战,也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前几年累计亏损12亿元,现在特来电刚刚进入经营盈亏平衡期。”

特锐德公布的特来电增资控股公告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7个月,特来电营收7.9亿元、3.89亿元、5.85亿元,净利润亏损1317.21万元、1.36亿元和5676.61万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此次增资扩股拉入战投,特来电在为上市做准备,从而为企业开辟资金渠道,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后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特来电加速进入资本赛道,星星充电母公司也开启上市进程。去年,星星充电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其母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上市。不过,对于具体在哪个板块上市,并没有过多透露。

业内人士表示,充电桩属于重资产行业,企业选择上市引入新战略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资本涌入

充电桩企业跑步入场的同时,资本层面的关注和国家政策的倾向也是国内充电桩企业抢占上市赛道的原因之一。

去年3月,中央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新基建”重点投资的七大新兴领域产业之一;4月,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年内完成100亿元投资,新增公共充电桩约20万个,私人桩约40万个,新增公共充电站4.8万个。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新能源车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同时提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信息通讯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意味着,新能源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将拉动上下游企业持续向好,其中充电桩将备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充电桩企业选择此时上市正是在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背景下,充电网络的需求持续增加,这将吸引资本市场关注。目前,多家充电桩企业准备上市,欲抢先登陆资本市场,为后续发展积攒更多资本。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