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2021年海峡两岸能源电力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东南网 发布时间:2021-06-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6月25日,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台湾科技产业协会、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21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分会场——海峡两岸能源电力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150位海峡两岸从事能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能源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主题报告、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共话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

本届论坛主题为“绿色低碳 智慧用能 数字转型”,聚焦能源电力转型和“双碳”目标,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旨在融合海峡两岸在能源电力技术方面的经验及优势,助力海峡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鸿贤出席开幕式致欢迎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云宝、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林铭山、台湾科技产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春源、清华海峡研究院副院长周远翔、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用电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丽英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在25日上午举办的主论坛专家主旨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作《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发展及挑战》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作《能源革命和智慧能源助推双碳目标,从第四次到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演变》主旨报告,福建富宸科技公司董事长施江霖作《激光半导体技术应用及节能减碳的重大意义》主旨报告,北京芯际科技CEO、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戴卫国作《区块链赋能碳交易和新能源消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主旨报告,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鸿贤作《“绿色低碳、智慧用能”场景下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展望》主旨报告。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电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干通道。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将形成以新能源为电量主体的电力系统。新能源资源不确定性、设备低抗扰弱支撑性导致安全问题突出,需要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以协调解决。”郭剑波院士分析了电力系统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从充裕性、安全性、经济性三方面归纳了高比例新能源电量场景给电力系统带来的问题。他指出,需要统筹考虑安全、经济、环境,从灵活能力提升、平衡调控技术、综合提升技术、政策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形成技术体系与应对方案。

通过视频联线方式,陈清泉院士论述了创新驱动的要素、能源革命的内涵、智慧能源系统的架构和助推双碳目标的机理,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演化,四网四流融合的基本理论,即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的融合,能源流、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的融合,以降低产业链的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他指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势必将形成高比例新能源电量的电力系统。通过四网四流融合推进我国能源转型,促进能源与物质的增值利用,助推碳中和。

来自台湾的施江霖博士介绍了VCSEL,即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主要优点和产品应用。他表示,随着VCSEL技术的成熟,以及在各种领域大量的使用,能大大节省能源的消耗,和LED相比将节省下大量的电能。

戴卫国博士指出,区块链以其独特的防篡改、可信存证、可信溯源、智能合约赋能特性,能够较好地支撑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碳排放全要素的可信流转。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主体多元化、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集电网企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用户主体等业务数据全节点上链的新能源全寿命周期使用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数据贯通和安全共享,可确保新能源有序接入和全量消纳,是适应能源变革发展的有力举措。

蔡鸿贤表示,两岸地缘相通、能源资源禀赋相近,共同面临绿色减碳、能源电力安全和用能成本挑战,同样也拥有新能源富集、发展路径一致、技术优势互补、产业优势互补及政策支持有力等合作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应推动福建与金门、马祖电力联网,共同开发台湾海峡风电、研究两岸电力互联方案,促进两岸能源电力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可实现两岸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力资源互补互备,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需要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有利于保障两岸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