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多部委发文规划循环经济 动力电池回收成重点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科创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11 浏览:

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一环,更是循环经济大版图的重要一块。7日,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动力电池回收行动是11个重点工程之一。通知提出,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该通知强调规范梯次利用模式以及上下游加强合作,兼顾安全性和商业化可行性。通知称,要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通过自建、共建、授权等方式,建设规范化回收服务网点。推进动力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提高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水平。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与梯次利用成套化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培育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行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组织实施。

梯次利用模式直指磷酸铁锂电池

该通知之所以强调梯次利用,与现下退役电池的品质有关。

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目前主要退役的电池为几年前的磷酸铁锂电池。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文平此前预计,到2022年前磷酸铁锂电池都将是退役电池的主力,2023年开始,三元动力电池将超过磷酸铁锂电池,成为再生利用的主要对象。

而磷酸铁锂电池锂金属含量少,不含钴、镍等价值量较高的金属材料,回收效益偏低,但相比铅酸电池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高温性能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梯次利用而非直接拆解回收的方式产生的利润更大。

不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由于电池没有统一的标准,电池来源参差不齐,会带来安全性问题。在6月22日,出于安全性考虑,国家能源局在《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动力电池性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健全前,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

本次下发通知也更强调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安全性,要求提高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水平,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与梯次利用成套化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成必然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国内退役电池数量剧增,但当下国内的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完善也势在必行,2021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首次列入。

相关专业人士介绍,磷酸铁锂及三元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主要使用的两种电池类型。通常情况下,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降低至初始容量的70%至80%时,即无法满足车载使用要求。

如果按照动力电池97%的综合回收率,并且按照金属价格不变的条件来算,预计2021-2025年,国内市场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价值将超过400亿元,而整个全球市场将达到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8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势必成为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预测,考虑到未来退役电池量指数级的增长,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

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首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经处在退役期之内。

在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面前,电池回收领域参与者越来越多,主导企业可分为两类:第三方的资源回收企业,以及整车、材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光华科技、天奇股份等第三方回收企业是这一赛道的先行者。

锂电材料供应商正积极参与,如格林美、华友钴业、中伟股份、赣锋锂业以及厦门钨业控股的赣州豪鹏等。

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供应商,以及蔚来等整车厂也纷纷布局。

其中,宁德时代早在2015年就收购了邦普循环,通过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金属元素来生产三元正极前驱体。其全资子公司宁德蕉城的经营业务也包括了电池回收系统;比亚迪在全球设立了40余家动力电池回收网点;蔚来则与宁德时代、国泰君安等企业共同投资了电池资产公司“蔚能”,目标不只是做回收,而是要做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文平表示,由于动力电池回收责任机制,和电池回收利用的系统性复杂性,产业链上下游的战略联盟与合作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图片(来源:科创板日报/作者:宋子乔)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