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人宣称“储能产业的春天来了”,但同时人们又不停地讲述这个新兴行业起步如何艰难。2021年与往年不同,虽然还是很难回答储能的春天有没有来,但行业形势明显比从前更加明朗。
2021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并对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各个应有场景的发展均有具体描述。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电储能技术,这是国家政策层面第一次明确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尽管目前尚未正式印发,仍然是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带给从业者极大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距北京的储能电站火灾发生才不到一周。2021年4月16日,北京发生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件,事故导致2名消防员牺牲,1名消防员受伤,电站内1名员工失联。这次事故以沉重的代价向全社会揭示了储能安全性缺失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从前有许多储能业界人士担心,如果储能领域出现重大事故,整个行业可能被“一刀切”暂停。但此次火灾才过去不到一周,利好政策就面世,可见政策层面对于储能技术的支持态度之明确坚定。
《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不久之后,国家发改委又在五月初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这份文件提出,要坚持以两部制电价政策为主体,以竞争性方式形成电量电价,将容量电价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同时逐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市场。
既出台文件推动新型储能规模扩张,又推出价格机制解决传统储能电站的盈利难题,这些政策动向体现出了目前电力系统对于灵活性资源的重视程度。尤其是碳中和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目标之下,增加灵活性资源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必须要克服的难题。
在一些电力行业专家看来,煤电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满足系统调节需求的重要方式。但新能源发电的扩张以及煤电规模受控,意味着系统中缺乏调节能力的电源比重逐渐提高,可调节资源比重逐渐降低。因此包括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火电灵活性改造和需求侧响应等一系列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手段,都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
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火电灵活性改造和需求侧响应的发展在过去都存在共性问题,那就是由于激励机制不足或是盈利模式缺失导致其发展缓慢。目前,抽水蓄能的价格政策已经得到明确,抽水蓄能电站有望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指导意见》也提出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具体包括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研究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峰谷电价政策等。过去业内长期呼吁的价格政策不再是行业单方面的诉求,未来有望进一步细化和落地。
就外在环境而言,储能行业显然遇到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时代。但对储能产业自身来说,安全性也将成为重要门槛。在行业形势走向明朗的同时,储能的安全风险也充分暴露。如今北京的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尚未有官方公布的调查报告公布,在沉重的生命代价之下,整个行业还需对悲剧保持记忆,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