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7月9-10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联合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四川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组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电网侧暨用户侧储能技术应用高层研讨会”在江苏南通文峰酒店召开。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施江锋分享了主题报告《国内储能产品认证体系构建》。现在,小编经过授权,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施江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的发言分成3个部分:第1部分国内储能应用发展概况,前面很多专家已经讲过了,这里我会一带而过;第2部分是产业政策与标准体系,之前有专家也讲过,这里我会把跟我们检测认证相关的再补充说明下;第3部分是产品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实施方案,这个是重点说明部分,主要针对的是产品和系统的质量控制,包括国内储能认证的实施情况和我们的一些思考(包括已进行的工作和后续的计划),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和交流。
首先第1部分是国内储能应用发展情况,常见典型储能分成3种类别:第1种是物理储能,目前应用比较多,如抽水蓄能等,安装量也比较大;第2种是电化学储能,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锂电、液流、铅碳等,第3种是电磁储能,因为它本身也有自己很好的技术特性(包括响应速度、比功率等),我们后面会提到;应用场景保护、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并网、用户侧等多个方面,储能可以应用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现从小时级到分钟级到秒级以及到毫秒级的变化,如何针对高精度毫秒级的这些产品编制标准、检测认证、质量评估等相关方面进行实施,这个也是我们CQC新能源团队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实际上不管是物理储能,还是电化学储能,还是电磁储能,通过它的能量密度、放电时间、循环次数等性能指标不同对应考核要求也会存在不同;这个也是我们后面要提到的,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应该选用不同的储能电池,针对不同的储能电池,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在电化学储能电池这个领域,锂电池从目前实际应用来讲比例较高;关于国内储能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建议需要进行五个方面的支持,第1个是技术层面(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第2个安全层面(储能核心装备的电网适应性)、第3个标准层面(加强检测认证)、第4个市场层面(推动储能市场发展,开展并推动多模式储能市场)、第5个政策层面(明确市场价值,扩大项目支持力度,完善市场机制等)。
第2部分是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前面也有很多专家讲过了,我就简要的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针对电力储能标准从设计规范到产品及系统等,目前在TC120这个标委会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定位是六个方面,规划设计类,实验设备检测类、验收类、并网检测、运行维护和基础通用,框架较为齐全;
关于政策体系,五部委2017年发布了储能产品的指导意见,2020-2021年,国家也陆续发布了相关的支撑政策,进一步明确储能其价值和身份。
第3部分是产品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实施方案,CQC储能产品认证分为3大类:电力储能、小储能+共享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储能,下一个就是具体的实施路径,CQC一直推崇储能产品的全过程流程管控,建立闭环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具体表现形式为:产品端的合格保障(型式试验+驻厂监造等)+依托17020检验机构资质做的储能现场端(到货检+安装检+系统性能检测评估等)的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另外针对储能系统安全如何保障?尤其是针对集装箱式(预制舱式)的储能电站,因为它本身的密度和布局,对于安全要求是比较高的,如何制定科学可行的检测评估标准,这是我们新能源团队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们计划围绕应用场景、电气安全、功能安全、通讯等11个方面针对储能系统的安全进行相关标准编制工作,若有感兴趣的企业也欢迎跟我们联系;最后对我们CQC做一个简单了解,我们在全国一共有11个分中心,新能源相关产品测试认证基本都涉及,这是CQC新能源团队的公众号,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