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特斯拉吸引了中国科技界的创业领袖们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4-04-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业,多次游走于失败的边缘。

他五次创业成功,专注于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三个领域。

他今年43岁,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是五个孩子的父亲。

他是继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之后,硅谷走出的又一个“神”。

曾有人说,成功是内心的造就。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技术评论》公布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中,埃隆·马斯克的两家公司——特斯拉和SpaceX同时上榜。面对媒体的追捧和各种光环,聚光灯下的埃隆·马斯克只是浅浅一笑。回顾五次成功的创业经历,马斯克一脸淡然,仿佛一切顺理成章。

“这是我大学时有过的抽象想法,那时没想到可以达成。”

“有一瞬间,我觉得我失去了所有东西,婚姻、公司都完蛋了。”

“我要在火星退休。”

“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我没有答案。”

……

辍学创业

“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但他干的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事。”

 

特斯拉中国公司即将落户上海,马斯克将要来华的消息似乎比特斯拉中国公司成立更加吸引人。不仅媒体竞相打听相关细节,非富即贵的特斯拉车主们,也在翘首盼望马斯克亲自“交车”的时刻。中国市场一直为马斯克所看重,不仅因为“中国市场潜力与美国一样大”,更因为这里有一群忠实的特斯拉拥趸——他们大都是中国科技界的精英、成功的创业者,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特斯拉的粉丝自身就是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

与其说是特斯拉吸引了中国科技界的创业领袖们,倒不如说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提升了特斯拉的吸引力。曾两次前往硅谷拜访马斯克的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称赞:马斯克做的事情酷极了!在与马斯克交流后,雷军感叹:“这哥们儿实在神奇,神奇得几乎"反常识"。”雷军已经订购了两辆特斯拉,一辆给自己,一辆给他参与投资的UC的CEO俞永福。

搜狗CEO王小川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对Tesla电动汽车很是动心,听说北京也有望开4S店,为此申请了车牌摇号,候着等机会买一辆。等Tesla汽车到手了,我一定会号召搜狗、搜狐员工所在的大厦都装上充电桩。”

同样钟情于特斯拉的还有黄太吉的大当家赫畅,即将成为第一批特斯拉中国车主的赫畅盘算着用特斯拉来送煎饼,借特斯拉的噱头继续打造黄太吉的口碑。

作为创业者,马斯克的五次创业经历无疑让他成为国内诸多创业者们心中的目标。马斯克10岁时,父亲给了他一部台式电脑,他很快通过自学学会了如何编程,12岁时就设计了一款太空游戏,以相当于500美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1988年,17岁的马斯克离开南非前往加拿大读大学,但他的终极目标是美国。“我觉得美国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三年后他来到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在那里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两个学位。1995年,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然而这一次他很快就离开了,和斯坦福大学众多辍学生一起,加入创业者行业。

这一年,马斯克创建互联网公司Zip2,做媒体电子业务,帮助全国性的网络媒体与地方化的商家合作,将产品地方化,其客户包括《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1999年,康柏的AltaVista部门用3.07亿美元现金和3400万股票收购了Zip2。

1999年,马斯克马不停蹄地创立了一家叫X.com的电子支付公司。2000年,X.com收购了Confinity,更名为PayPal,专注于安全的网上支付,马斯克是它的最大股东,拥有11.7%的股份。2002年10月,eBay用1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PayPal,这一收购正式确立了马斯克在硅谷的地位。这一年恰好是互联网泡沫即将登顶的时刻,马斯克在泡沫顶峰套现,实现财富最大化。刚刚30岁出头,他已成为硅谷又一位年轻的亿万富翁,在此次收购中,马斯克拿到了2.5亿美元现金。

成为有钱人的马斯克如虎添翼,在他痴迷的科技领域更加游刃有余。2002年,马斯克用自己的第一桶金创立SpaceX公司,为美国宇航局(NASA)和其他政府提供火箭支持,为NASA承担12次太空发射任务;他还打造出“猎鹰9号”和“龙号”太空船。2012年5月,SpaceX发射一枚两级火箭,将“龙号”太空船送向国际空间站,开启太空私营化时代。

就在马斯克为他的太空梦想忙碌时,另一位硅谷工程师马丁·艾伯哈德有了将跑车和新能源结合的想法,与别人合伙成立了特斯拉汽车公司。经人引荐,马斯克结识了艾伯哈德的团队。2004年2月会面之后,马斯克向特斯拉投资630万美元。而如今特斯拉的市值最高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SolarCity是马斯克2006年创立的另一家公司,也是他对未来世界规划中的重要一环。这家光伏发电公司2012年12月登陆纳斯达克,股价半年内增长了五倍,目前市值接近55亿美元。特斯拉目前正在建造的超级充电站就是使用SolarCity提供的太阳能电力。

从大学时代开始,马斯克认为有三个领域对人类未来影响最大,互联网、可持续性能源、空间探索,而他的所有事业也都是围绕这三个领域布局。

雷军评价马斯克时说,对于航天科技(000901,股吧)、IT、互联网、新能源以及汽车领域的广阔视角,给了他把科技变为现实的强大整合能力。和马斯克比起来,“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但他干的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事。”

颠覆汽车

“特斯拉之于汽车,就像苹果之于手机。”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特斯拉的进入已经成为人们了解马斯克的一个窗口。“特斯拉之于汽车,就像苹果之于手机。”一位汽车行业研究员认为,特斯拉将给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从福特发明汽车以后,这一百年汽车基本上没有改变。”车云网创始人程李表示,回顾汽车行业发展历史,除了外观设计更好看,质量更耐用,功能更强劲之外,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特斯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汽车要与互联网相连,这个产品本身会发生质变,发生质变之后,这个产业将有一个大的洗牌。”程李认为,这种洗牌可能强烈刺激宝马等汽车巨头,并在这种压力下引发改变整个汽车行业的集体变革。

特斯拉之所以令人赞叹,不仅仅在于它改变了汽车的动力系统,实现全电动化,让发动机成为历史,更在于它的智能化远远超出人们对汽车的想象。

“特斯拉是一个拥有汽车外形的智能硬件。”一位IT行业的分析师说。当所有人——尤其是汽车工程师们——对车的概念都被禁锢于现有汽车模型上时,马斯克创造了全新的汽车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

从外观上看,特斯拉Model S与普通汽车并无二致,只是比普通汽车造型更酷。但掀开前引擎盖就让人大跌眼镜,里面空空如也!普通汽车上密密麻麻的发动机和电线完全消失。Model S在一般汽车的后备箱的基础上还多了一个“前备箱”。

由于没有发动机,特斯拉不用启动,座椅感应到驾驶员就座后,只需踩下“刹车”,便能自动启动,挂入D档,车便能行驶。右脚的加速踏板用来控制车速。停车时,只需挂入P档,无需熄火。

驾驶特斯拉的感觉更像是在玩公园里的玩具赛车,这得益于马斯克对驾驶体验的极致追求,他几乎去掉了传统汽车上所有影响驾驶体验的部分。在特斯拉的设计上,马斯克很多时候都亲力亲为,以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来解决特斯拉面临的难题。“他能蹲在办公室一整天,为的就是设计特斯拉电动车的后视镜。”

作为电动车,特斯拉的电池问题总是最受关注。Model S的电池分布在整个底盘,电动机位于两后轮与后备箱之间的位置。为了解决电池续航问题,Model S整车采用全铝材料,降低自重。特斯拉的电池占据整车最大的重量,超过一吨,整车重约2.1吨。

在马斯克的要求下,Model S具备了一项“杀手级”的改进,即汽车门把手会在驾驶员靠近时自动伸出,而在驾驶时缩回车身以最大降低风阻。工程师们要利用极宝贵的车门面板空间去实现这一机械结构,然后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上万次测试,以保证把手能在结冰时弹出,并监测到小孩的手指是否在无意间被夹住等。

特斯拉并不将自己仅仅当作汽车企业。“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特斯拉员工如是说。最能体现其科技感的莫过于车内17英寸平板液晶触摸屏,这一酷似超大号ipad的中控屏完全替代了传统汽车的中控台,不仅可以进行地图导航、多媒体控制、网站访问、照相和电话通话等诸多功能,还能够控制汽车座椅加热、天窗开关、开锁前后备箱等操作。

由于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特斯拉不需要特别保养,只需要定期更换刹车片、轮胎、空调滤芯。特斯拉内置维护中心链接,所有官方升级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完成。雷军评价特斯拉时说,从智能程度看,特斯拉跟其他汽车的设计思维和功能服务相比,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运算的代差表现,是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的差别所在。

可以说,马斯克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汽车的认识,无怪乎特斯拉被称为“来自未来的车”。不仅如此,马斯克还颠覆了传统汽车的营销模式,绕过传统的4S店和经销商,主要通过体验店和网络直销进行销售。

对特斯拉感兴趣的客户都可以到体验店去真实地感知特斯拉,体验店的销售人员不会进行推销,而是尽力让顾客更好地体验产品。体验后,客户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最后产品会直接从厂家送到消费者手中,特斯拉的售后人员还会帮助客户在家里车库安装充电装置。

这种汽车行业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O2O模式,直接威胁到4S店的存在,也给特斯拉带来不少麻烦。不过,尽管特斯拉在美国的直销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但马斯克仍坚持在中国市场采用直销模式。3月18日,特斯拉发布《对中国消费者的声明》,强调在全球任何市场都采用直销模式,而不会授权任何经销商、分销商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目的是保证销售的效率。

天才营销

马斯克自己就是特斯拉最好的代言人,他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过去,以及如科幻小说般描绘的未来,传播甚广。

在特斯拉的品牌传播上,马斯克充分展现了他的营销天赋。

赫畅说:“广告是要花钱的,不花钱的才是营销。”互联网出身的马斯克深知口碑对产品营销的重要。特斯拉的首批试用者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好莱坞明星、硅谷英雄等,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为特斯拉带来人气和口碑。

而在传统媒体上,特斯拉的广告投入几乎为零。它不做任何电视广告,也不做任何平面媒体广告,更没有花钱找任何明星做代言。可以说,马斯克自己就是特斯拉最好的代言人。他亲自为特斯拉站台,投资并客串好莱坞电影拍摄,甚至《钢铁侠》中亿万富翁天才发明家托尼·斯塔克就是以他为原型;他常常在媒体上谈论他的过去和特斯拉的未来,而他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过去,以及如科幻小说般描绘的未来,往往传播甚广。

特斯拉Model S的中国“首秀”选择在被称为“互联网圈子”的3W咖啡门口,吸引了不少互联网从业者和科技记者前来“一睹芳容”。这场“不花钱的秀”让特斯拉在互联网圈掀起一次话题小高潮,各大科技网站竞相报道,社交网站和朋友圈满眼都是Model S的“靓照”。

而后续的特斯拉宣传依然是不费分毫:不论是“良心价”的告白,还是坚持直销的宣言,都成为媒体报道的内容;位于芳草地的体验店则成为社交圈中最值得炫耀的所在;就连A股市场也为特斯拉“疯狂”,真假概念股一同“鸡犬升天”,财经媒体也对特斯拉慷慨地预留版面。

有人总结马斯克的营销是“黑洞”营销,他很少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把营销的另一个层面卷入用户的好奇和关注,卷入用户的社交分享,通过另外的方式(比如技术、产品创新)发挥到极致。

中国麻烦

特斯拉在中国的商标权之争恐怕会重演苹果当年在中国经历的商标权大战。

马斯克中国之行尚未成行,特斯拉中国公司已经收到地方政府的“大礼包”,而马斯克此前对于将在中国设厂的表态也收到不少“橄榄枝”。不过,特斯拉入华并非一帆风顺,地方保护、充电站建设、商标权纷争等麻烦都在拖延着特斯拉的入华步伐,而这也被认为是导致特斯拉前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即将于4月底“由于个人原因”离职的主要原因。

不过,也有接近特斯拉的人士认为,马斯克的科技背景使得他在管理团队的组建上更加看重科技公司的背景。特斯拉负责用户体验的副总VP布莱克来自苹果公司;其CTO则出身航空航天业,负责将航天航空业的技术嫁接到特斯拉汽车制造过程中;特斯拉负责中国业务的全球副总裁吴碧瑄也来自苹果公司。郑顺景离职后,吴碧瑄将全面接管特斯拉的中国区业务。

吴碧瑄称2014年是特斯拉中国团队的创业元年。的确,从媒体的公开报道来看,吴碧瑄近期一直在忙于寻找特斯拉的中国伙伴。不过,中国区销量的增长似乎是压在她肩上更重的担子。据了解,特斯拉去年全球销售2.3万辆,希望今年销量能够翻番,而中国市场能够贡献30%的份额。如果按照4万辆预计,中国市场今年要承担1.2万辆的销量,平均每月至少达千辆。

然而,特斯拉在中国开展商业活动的一个关键基础——商标权,还没能解决。2009年,一个叫占宝生的中国人已经抢注了“TESLA”的中国商标,适用领域涵盖从整车到零部件。占宝生此前通过合法途径在特斯拉进入中国之前抢注了商标,日前更通过媒体向特斯拉喊话“法庭见”。特斯拉在中国的商标权之争恐怕会重演苹果当年在中国经历的商标权大战。

对销量影响更大的或许是地方保护。如今特斯拉概念在中国市场的喧嚣热闹,与其始终徘徊在新能源产业体系之外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特斯拉在推进电动汽车配套基础设施上也举步维艰,未来特斯拉要在中国开展改造电网、充电桩建设等一系列业务,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马斯克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眼下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麻烦”,与马斯克曾面临的危机相比或许只是“小菜一碟”。

2008年,马斯克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SpaceX发射火箭“三连败”,特斯拉濒临破产,而他的第一段婚姻也走到尽头。“有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有。”马斯克在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幸而,马斯克是那种一旦有了目标就坚定不移的人。即便创业过程中不乏危机甚至濒临崩溃的时刻,但他总能挺过去,带领整个公司渡过难关。

马斯克的极客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并备受瞩目的关键。在温哥华TED大会上,谷歌CEO拉里·佩奇称,他宁愿将财产留给马斯克也不愿送给慈善机构。他认为马斯克“殖民”火星的想法是令人鼓舞的。佩奇进一步建议所有人都将钱捐给那些试图完成伟大梦想的企业。

分享到:

关键字:特斯拉 电动汽车 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