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网建设与运行 返回

高温“烤”验 电网如何从容应对?

作者:孟冉冉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21-08-11 浏览:

7月底8月初,我国中部地区和川渝地区连续多日出现高温晴热天气,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国家电网积极应对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大负荷等多重挑战,优化全网统一调度,加强特高压建设与配网改造,实施需求侧响应,战高温、斗酷暑、保供电,坚决扛起“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灵活资源配置,电网负荷可挪移

“茶庵子负荷接近5万千瓦了,倒到白厦线?”

“西坝倒到点军还是耿家湾?”

……

8月2日中午,湖北宜昌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李黄强、调度班班长丁红声和运行方式室主管童华敏顾不上吃饭,凑在电脑前对着电网结构图快速讨论着。当日,宜昌市用电负荷猛增,接近午时,负荷已超出之前的预案设想数值,他们讨论决定马上转移负荷。

连日来,宜昌地区持续晴热高温天气,7月30日起连续3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8月2日,湖北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最大负荷达4343万千瓦。面对不断增大的保供电压力,李黄强和同事快速启动迎峰度夏预案,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不仅是宜昌,刚进入8月,高温便迫不及待地在川渝一带出尽风头。8月3日,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最大用电负荷达89708万千瓦。西南电网和四川、重庆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最大负荷分别达到7657万千瓦、5192万千瓦、2435万千瓦。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全网统一调度,不断增强省间余缺调剂能力,实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有力保障了高峰时段电力可靠供应。

7月14日,川西地区用电负荷持续攀升,高峰用电紧张。当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南分部在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发起了德宝直流柔性调度工作。10时,±500千伏德宝直流双极功率从西南电网向西北电网送电反转为西北电网送西南电网。

这是德宝直流首次在西南电网实时运行中实施柔性调度。反转后,德宝直流为西南电网提供支援电力110万千瓦,保障了川西地区高峰时段电力可靠供应。

此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南分部还提前组织开展了夏季电能平衡滚动校核,精准研判度夏电力供应形势,制订并落实各项保供措施,保障大负荷期间系统备用满足安全要求;利用各类水库调节能力,深度挖掘小水电调峰能力,为西南电网高峰电力供应提供支撑;优化水电、燃煤火电及燃气机组开机方式,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提升燃气机组顶峰力度。

迎峰度夏期间,在配电网调控工作中,调控员对用电高峰时段负荷转供线路的准确研判是保障线路可靠运行的重要一环。在四川,国家电网研发了配网负荷“画像”系统,迅速研判最优负荷转供线路,大大缩短了研判时间。

“一条线路负荷倒换的人工计算研判时间平均为15分钟。遇到同一时段多条线路均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的时候,调度员只能依次研判,效率较低。”四川资阳供电公司配网运行感知提升小组组长陈刚说。2020年8月,他提出开发一个系统,代替人工计算开展负荷转供时的路径“画像”,以便快速定位最优转供线路。陈刚带领小组成员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大数据小组成员对接,成立项目组,开始了配网负荷“画像”系统的研发工作。

今年7月2日,配网负荷“画像”系统首次在资阳供电公司调度室应用。“以前,我们处理配网运行异常情况,靠人工计算负荷、确定负荷倒换线路比较慢。有了配网负荷‘画像’系统推送的控制策略,我们可以快速开展同一时段多条线路的并行转供。这个系统帮我们摆脱了‘抱着电话放不下’的困扰。”调度员黄海说。

优化网架结构,建设改造再升级

这个夏天,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湖北居民带来了更加清洁可靠的电力。

8月6日,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陕湖直流工程”)启动送电。陕湖直流工程起于陕西省榆林市,止于湖北省武汉市,途经陕西、山西、河南、湖北4省。送端连接陕北能源基地和西北750千伏交流电网,受端接入湖北负荷中心和华中500千伏交流电网,每年可输送湖北电力约400亿千瓦时。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詹学磊说:“今年入夏以来,湖北电网最大负荷已创历史新高。陕湖直流工程启动送电后,成为湖北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保障,将有效缓解湖北及华中地区电力供需矛盾,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迎峰度夏之前,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先后投运,也进一步优化了电网网架结构,提高了电力供应能力。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小锐说:“今年江西电网的情况与往年有所不同。此前,江西电网仅通过三回鄂赣联络线与华中电网联网,最大受电能力260万千瓦。雅江直流工程的投运,改变了多年来江西仅与湖北联网的格局,使江西区外受电能力增至620万千瓦,极大缓解了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情况。”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还开辟了能源配套电网工程“绿色通道”,累计完成新能源并网和输送工程投资550亿元;建成投运19项、累计26项特高压工程,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2853万千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

此外,配电网建设和改造,也有效缓解了迎峰度夏期间用电“卡脖子”的问题。8月3日,四川省泸州市最高气温达42摄氏度。午后,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在泸州市泸县原野市场外,四川泸州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服务中心的4名员工爬上离地面4米多高的变压器台架,顶着烈日处理负荷过大引起的低压开关烧坏故障。

连日来,受新增工业项目投产、连续高温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川电网负荷迅速攀升,8月3日晚间,四川电网用电负荷达到5191.8万千瓦。泸州市是四川著名的“火炉”,今年,泸州电网用电负荷、日用电量均已创下新高,分别达203.89万千瓦、3940.83万千瓦时。

“对重载设备,我们提前预判,现场巡检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处理。”泸州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建中介绍,按照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安排,泸州供电公司在迎峰度夏前实施了35项电网补强措施。入夏前,国网四川电力提前梳理配网“卡脖子”问题,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共下达配网迎峰度夏各类项目81个,主要改造重过载配电线路和变压器,已于6月30日前全部完成。

邀约客户参与,迎峰度夏齐发力

应对夏季高温,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电力用户的参与。今年夏天,湖北咸宁的企业接受了一场“邀约”,真真切切地参与了一次负荷调节。

7月15日21时10分,湖北咸宁电网负荷达到160.33万千瓦,同比增长0.97%,创历史新高。湖北咸宁供电公司首次开展“日前邀约型”电力需求侧响应,以有偿方式引导企业客户科学安排用电,调整生产时序,在服务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参与日前邀约型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客户补贴标准最高为每千瓦20元。

咸宁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绿色国网”能效服务平台,咸宁供电公司组织多专业协同办公,主动邀约企业客户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负荷调控,建立完善需求侧响应通信录,在市、县供电公司及供电所各层级明确责任人,提前做好客户档案清理、数据采集抄录消缺、现场核查等基础性工作,组织学习需求侧响应执行方案流程,开展需求侧响应应急演练和试运行,核实评价需求侧调控成效,确保日前邀约响应事件下达后能有效执行。

需求侧响应的参与门槛高,是影响需求侧响应效果的痛点。今年,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前期论证和多方沟通,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对具备负荷自动调节能力的用户取消运行容量和负荷响应量限制。此前,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用户须为运行容量在1000千伏安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且每户工业用户负荷响应量不低于1000千瓦,每户商业用户负荷响应量不低于500千瓦。

此外,今年,重庆的负荷中间商也可以参与需求侧响应。自3月份需求响应前期工作启动以来,国网重庆电力开展了负荷中间商和商业用户用能模式研究,在实施方案中明确鼓励和引导具备售电资质的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售电公司指导相关用户参与度夏需求侧响应。

以往,人工召测效率怎样、客户数据是否及时掌握等因素直接影响需求响应的实施效果。湖南长沙供电公司“有序用电精准管控”大数据产品,有力解决了这些问题。

据了解,“有序用电精准管控”产品实现全网、分区域、具体专用变压器客户平均负荷、最大负荷、实时负荷的自动统计查询。6月16日、7月8日两次负荷高峰期间,长沙供电公司使用该产品掌握专用变压器负荷生产特性,跟踪负荷控制不理想的客户,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除了“有序用电精准管控”,在长沙供电公司,“全电压等级电网负荷集中监测”“双电源用户供电方式精准管控”“线变户停电全感知”3款大数据产品也于7月前全部上线试运行,为电网迎峰度夏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介绍,“全电压等级电网负荷集中监测”产品融合D5000、调度云、用电采集系统的数据,实现了在一张图上查看全电压等级实时功率、一键查询重载线路及关联变压器实时运行情况,提升调度人员、监控人员的工作效率;“双电源用户供电方式精准管控”产品实现了对长沙电网公、专用变压器双电源用户的台账自动统计、供电方式实时监测和操作记录统计,解决了过去开展重过载线路双电源用户方式调整时,调度员需要人工查询多个系统的问题;“线变户停电全感知”产品通过采集分析线路、变压器电压、电流等关键数据和电能表停电事件,实现了对长沙电网10千伏线路到低压客户停电的全面感知,提高了中压停电研判准确性,目前已在长沙供电公司各级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和供电所使用。

围绕迎峰度夏各环节,国家电网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为电网从容应对高温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凉爽、舒适的夏天。

许阳、罗怡、胡佳佳、王鷞、马宁果、于杲、毕红续、张涛、游绍斌、张映阳、彭润海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