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动态看待电池扩产热潮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27 浏览:

新能源汽车的热销,带动了动力电池行业扩产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国内电池企业,新增规划产能已达1100GWh,可供2200万辆车使用。以至于有不少人担忧,如此“大干快上”,会不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如此担忧,并不意外。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很大伤害。这样的教训,在浮法玻璃、钢铁、光伏等行业,我们都曾经历过,不可谓不深刻。

问题在于,判断一个产业是否产能过剩,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国际上常以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如果设备开工率超过90%则被认为是产能不足,而低于79%则被认为存在产能过剩。但对于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这样的评价指标可能并不适用。更何况,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企业常常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控产能落地的规模和速度。对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动态分析,切莫刻舟求剑。

产业竞争理论表明,适度产能过剩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充分竞争,而且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升和结构优化。事实上,这些规划产能基本上都是头部企业投资的高端产能。长期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存在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很多家庭“标配”二轮、三轮的微型电动车,其电池还停留在“低端产能”层面,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存在着不足。如果在此轮扩产潮能通过高端产能的落地,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岂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两大应用领域,不仅构成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而且也是储能市场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化系统的关键,在实现“双碳”目标下,储能项目的加速上马,无疑对动力电池产能规模形成了强大支撑。因此,判断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汽车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储能市场的增长空间。

当前我国在动力电池发展上已与日韩处在全球第一梯队,头部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上半年,虽然宁德时代产能规模暂时位居全球第一,但与韩国LG相比领先优势并不明显。而动力电池又是一个自带降价属性的品类,产能规模越大、成本越容易降低。现在全球头部电池企业都在拼命扩产,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奠定自身在行业难以撼动的“王者地位”。从这一角度来看,对我国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奔跑”带来的扩产潮,更要有战略上的清醒认识。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汽车产品、供应链格局,以及产业和市场生态也在全面重塑。由于技术和产品力的不足,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我国每年生产的整车出口很少,大部分只能在国内销售。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我国已具备“全球比较优势”,当前整车出口比重越来越大,想象空间正在逐步打开。因此,衡量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国内需求,更要有全球视野。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