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永恒的美;校园,永远的家。2020年4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60%以上的学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国家电网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满足校园用户多样化用能需求,为打造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贡献力量。
一个系统改造,实现节能近30%
近日,大中小学陆续开学,安静的校园重新焕发生机,变得热闹起来。9月3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华北电力大学。
阳光明媚,绿树婆娑,校园内洋溢着迎新的喜悦,各种欢迎新生的宣传牌和帐篷展示着新环境的热情和温暖。电动汽车充电桩、太阳能开水房、能源站……校园内的配套设施默默诉说着该校的能源特色。
在华北电力大学三食堂附近的能源站内,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运维人员温朝旭正在核对着各项设备的参数。能源站内的智慧综合能源系统大屏显示,截至当天,该系统已安全运行292天,节能率达到28.6%。
高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是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和能耗集中区。数据显示,全国高校的能源消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0%,大学生人均能耗约是居民人均能耗的4倍。
2020年4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提出了绿色学校创建通用性指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推进绿色创新研究,到2022年,60%以上的学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达到70%。
《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印发后,华北电力大学迫切需要建设绿色环保校园、推进绿色创新研究、培养绿色校园文化。2020年5月19日,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主体,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同时推进绿色创新研究,旨在形成一批具有校园特色的综合能源服务典型示范项目。
“去年11月之前,大部分学生使用热水时需要走出宿舍,前往专门的浴室,距离远,不方便,热水供应不稳定。”华北电力大学基建处处长赵秀国时常听到学生们的抱怨。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确定战略合作后,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开展校园热水系统改造,建设生活热水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师生们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新能源的充分利用是该项目的显著特色。“该项目的供热源采用太阳能集热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的组合,利用智慧综合能源系统合理分配各种能源的出力,实现多种能源综合高效利用,构建绿色智慧综合能源系统。”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华北事业部项目经理吴强说。
学生公寓楼顶的一排排太阳能集热器吸收着太阳的热,能源站地下的地埋井吸收着地下恒定的热,公寓附近的空气源热泵交换空气中的热,在智慧综合能源系统的指挥下各项设备各司其职,制成热水,通过热水管网送往学生公寓。
“现在太阳光照强,整个系统基本上只是太阳能集热器在运行,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几乎不工作。”温朝旭介绍说,白天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的水会被储存在水箱里,供学生晚上使用,充分利用新能源。该系统还充分考虑了循环利用,建设了专门的管网回收洗浴废水,再提取废水中的热量,用于制备热水。
“现在学生不出公寓就可以使用热水,热水供应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明显改善。在综合能源项目开展及运行期间,学校相关学科的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促进科研实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打造绿色人才培养基地。”赵秀国说。
零下20摄氏度,电供暖,这么暖
河北赵县供电公司“电管家”运维人员正在巡视检测自强学校空气能供热站设备。 侯西果 摄
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初中,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员工正在检查学校用电设备。金玮 摄
以往每到秋季开学时,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横桥小学(完全小学)校长门振伟便开始思考学校冬季供暖的事儿。
“我们学校是农村地区的一所一至六年级都齐全的完全小学,家长们对学校的大事小情都十分关注,尤其是每年学校的供暖问题颇受关注。”门振伟投身教育事业已有36年,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了然于心。
在横桥小学校园内,一座座外墙画满童话故事的平房是孩子们的教室。“与楼房相比,平房保温性能较差,学生一开门就直接面对外面的冷空气,教室的供暖格外重要。”门振伟回忆,以前烧煤供暖时,教室的温度只能达到15摄氏度左右,遇上锅炉工添煤不准时、添煤数量不达标时,教室的温度可能就只有10摄氏度。而且,烧煤时教室升温很慢,通常在添煤后两三个小时才能升温。
后来学校改成烧燃气供暖,但无论是烧煤还是烧燃气,都需要学校购买取暖燃料和聘请锅炉工,供暖质量受多重因素制约。“有一年遇到下雪,交通受阻,学校订购的煤炭在供暖季来临前还没送到,我和老师们连夜四处借煤,才按时供上了暖。前年烧燃气时,遇到天然气供应紧张,有一次买燃气时排了3天队。”谈起以前供暖季的糟心事儿,门振伟有一肚子的苦水倒。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取暖保障和清洁化水平,改善办学条件,2019年,教育部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推出“清洁取暖进校园活动”。2020年,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积极对接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以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气锅炉,初步确定了35个校区具备电能替代条件。
得知学校可以改成电供暖,门振伟果断报了名,横桥小学成为昌平区两所电供暖试点学校之一。2020年10月,国网北京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组织完成横桥、上念头两所学校电能替代改造试点,供热面积达4005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空气源热泵这套供暖系统是智能化控制的,运维人员在办公地点便可以调节学校的供暖温度,有故障时系统会自动通知运维人员,让学校供暖既安全又可靠。
“去年冬天有一周时间特别冷,昌平晚上都降到了零下20摄氏度,白天气温都低至零下8摄氏度,可我们的教室依旧能保持在18摄氏度,对于平房来说很不错了。”度过了那段极寒天气,门振伟对电供暖彻底放了心。在他看来,近年来电力供应稳定可靠,供电服务越来越好,学校几乎感受不到停电,选择电供暖是省心又省力。
有了电供暖,学校的空气更加清新,操场更加整洁,学生们活动起来更加安全。
国网北京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鹏说:“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昌平区剩余33个校区燃气锅炉替代项目论证,供热面积共计14.58万平方米。预计全部项目实施电能替代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万吨,相当于种植65万棵树。”
绿色智能,理想校园的应有模样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济宁分公司员工向学生宣传节能知识。东海 摄
在绿色的树荫下散步,在可调节光线的教室内学习,使用来自光能、风能、地热能转化而来的清洁电能……绿色学校,是学子们理想中的栖息地。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表示,推动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方面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校园绿色化改造。
打造绿色学校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能源资源保障是绿色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满足终端客户多元化需求的能源服务方式,综合能源服务在校园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电网实际,顺应能源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综合能效、多能供应、清洁能源和新兴用能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降低了客户用能成本,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5月12日,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校园能效评价体系、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能效领跑者建设项目、清洁取暖进校园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构建现代校园能源互联网,建设清洁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型校园能源体系,打造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
智慧能源的高效利用,让越来越多的高校绿意盎然。
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处处可以感受到绿色能源。这里有迎风旋转的发电风机,有集充电、无线网络、照明于一体的多功能太阳能路灯,有蓝晶晶的光伏试验田,有节能高效的智慧能源系统……
“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智能微电网综合能源项目在2019年6月正式投运,是全国首批、上海市唯一的28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教育部能效领跑者的示范项目。”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任伟理介绍说,该项目应用了集信息平台、新能源、电能替代、智能微网等技术的综合用能系统解决方案,每年新能源发电量占学校年用电量25%以上,学校能耗比同规模校园降低了近30%,构建了国内领先的绿色智慧高校示范园区。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在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科技开发、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提升校园综合能效水平,为打造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四川成都,西南石油大学校园内的大草坪宛如绿色汪洋,让人赏心悦目,智能喷灌系统正为草儿供给着水源。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为该校建设了智慧节水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该校水系统运行管理水平,减少了漏损,节水率达到30%。在青海西宁,一块块光伏板铺满了青海大学的16栋宿舍楼顶,装机容量达1087.7千瓦,面积为21833平方米。“校园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成投运,不仅可以使校园用电模式由传统走向‘绿色’,还能激发高校学生研究新能源的热情,助力高校能源学科建设。”国网青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辉说。
蓝天白云下,一座座绿色学校茁壮生长,焕发着崭新的魅力。未来,校园内的水、电、气、冷、热和可再生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清洁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型校园能源体系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