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实现换电共享的关键问题是商业模式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1-09-10 浏览:

换电模式本身也存在电池成本高、先期投入大、短期盈利难等问题。换电市场接受度如何,能否打通商业模式应用,让企业获得收益是其能否真正实现共享的关键。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就《电动乘用车共享换电站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征求意见稿,涉及13个方面的标准。标准有了,换电共享还远吗?

统一标准 三步走推进换电共享

标准不统一,是推广换电模式的障碍之一。呼吁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业内讨论换电能否大规模推广的重点。也因此,此次中汽协发布的系列标准得到广泛的关注。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该系列标准推广应用分三步走:首先是换电站周边设施,土地、电力、安防、数据、充电、基建、水资源共享;机械锁止机构解锁更换平台共享;搬运设备、安全防护措施、车辆识别系统、电池包存放货架、电力系统、充电机共享;数据分析系统共享,包括利用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智能识别。

第二个阶段是通讯协议共享、电连接器共享,通过参与换电企业扩大范围,实现车型平台共享。

第三个阶段才是电池包平台共享、电池模块共享。“换电共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各层面的支持,涉及的行业、企业非常多,最终形成一个共享的换点生态。”仝宗旗认为,目前,换电共享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推出相关系列标准旨在从第一阶段的换电站周边设施统一共享开始,在试点应用中检验标准的可行性,探索换电共享的前景。

目前为团体标准 多个城市率先试点

目前,系列标准还处于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阶段,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各方反馈逐步推进。仝宗旗介绍,在系列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各环节企业都有参与,对统一换电标准的诉求非常强、积极性非常高。但标准实施后,在企业层面能否顺利推进,还很难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决定是否参照系列标准开发产品。

按照有关政策,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在试点城市开展换电模式车辆推广,鼓励在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港口、矿山等公共领域率先试点,在私人领域推动商业化运营。此次系列标准的推出无疑将为换电试点提供助力,一旦标准得到政策、试点城市的支持,换电共享的标准统一将有望加速落地。

高频带低频 先商用后民用

一直以来,纯电动汽车在使用环节面临着诸多瓶颈,如电池衰减快、充电时间长;公桩运维难、运营效率低;私桩安装难、停车位不足;电网压力大、公共桩充电费高;安全隐患大,分散式充电增加安全风险。而换电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痛点,但换电模式本身也存在电池成本高、先期投入大、短期盈利难等问题。换电市场接受度如何,能否打通商业模式应用,让企业获得收益是其能否真正实现共享的关键。

同时,由于营运车辆对效率要求较高,普通充电所需等候时间会导致运营效率下降,换电企业通过构建能源服务网络,能大幅提高运营车辆效率,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在高频使用场景下建立一套开放的换电标准。

带来技术趋同 跨国车企无动于衷

换电共享的前提是整车厂协同参与。虽然近两年一些车企在推进换电模式,但对于彼此车型间换电共享却并不热衷,根本原因在于电控策略是车企核心技术,在电池供应商趋同的情况下,车企惟有把包括电控策略在内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发展成核心技术,打造品牌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

如今看来,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难度。“标准电芯”概念下,企业只需要统一电池包的接口、形状、尺寸等物理参数即可实现电池规格统一,而这些简单的物理参数背后并不涉及太多核心技术。在换电领域,商用车尤其是在特定区域内使用的重卡进行了更多探索。据了解,重卡电池包对尺寸的要求没有乘用车那么精细,更容易实现共享。

跨平台跨地域共享 涉及利益再分配

在仝宗旗看来,决定换电共享规模的还有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700万辆左右,使用换电模式的纯电动汽车更少。

目前的换电共享平台也和充电平台、共享出行平台一样,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进程要更慢一些。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很难做到全国一个标准或一个平台,不同的地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策略,局部统一、共享只要找到市场生存空间,被市场接受,能实现商业价值就有其存在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所有乘用车换电共享意义不大。换电共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规模影响之下,其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

总之,换电模式要想在不同平台和不同地域之间实现共享,背后都要涉及商业利益的博弈和再分配,这才是最难逾越的部分。

分享到:

关键字:换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