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长城大禹电池技术“揭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21-09-24 浏览:

9月24日,长城汽车首次对外详细揭秘大禹电池技术相关理念与创新技术,预计2022年在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系列车型全面应用。

长城汽车大禹电池技术总监曹永强表示,大禹电池技术以“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为理念,“变堵为疏”,采用“控+导=通”的核心技术原理,搭建4层5维安全矩阵,保证“大容量高镍电芯”“电池包任意位置”“加热两个电芯并连续触发热失控”的情况下都能实现不起火、不爆炸。

实现路径来看,从电芯、模组、电池系统、整车4层进行匹配,围绕电芯测试、系统数据、安全设计、虚拟仿真、测试验证5大维度设计理念,实现电池热失控安全防护。

该技术拥有8大创新设计,包括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等,覆盖热源抑制、隔离、冷却、排出等各项领域,保障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如热源隔断基于电芯和模组两极防护,电芯间采用全新开发的双层复合材料,解决传统气凝胶不耐冲击的痛点及电芯膨胀对空间的需求,同时隔离热源。

模组间采用高温绝热复合材料,可阻止火焰冲击及长时间热传热传导。防护罩设计定向排爆出口,能快速将模组内部高温气火流排出,避免模组内部热蔓延。

曹永强介绍,大禹电池安全技术可有效解决不同化学体系电芯热失控之后的起火、爆炸问题。

既有能量密度可突破190Wh/kg的NCM811三元锂电池,未来随着镍含量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体系的NCA(镍钴铝)电芯及无钴电芯等,以及不同技术线路的磷酸铁锂电池。

与此同时,大禹电池技术还可百搭不同PACK的应用技术,满足未来CTC(Cell to Chassis)电池PACK与融合方式,进一步提升整体刚性。

为验证大禹电池技术的安全性,长城汽车进行了同级别最严格NCM811电池热失控测试,严格执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大容量高镍电芯、电池包内任意位置触发多个电芯,模拟热失控中危险极限场景。

此外,大禹电池还构建了整包级、热失控燃烧模型,实现气流和火流多维度拟合仿真,完成无实包条件下全数字化热失控虚拟仿真。从源头就避免了开发过程中的安全弊端和隐患,从根本上保障了电池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大禹电池技术超60项专利将对外免费开放,并持续提升电池安全,该技术也将应用于下一代全新电动车平台,最大化保障用户安全,首搭车型为沙龙品牌第一款车型。

分享到:

关键字:长城大禹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