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能源汽车拉响兼并重组预警

作者:张冬梅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1-09-28 浏览: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除了传统车企积极转型外,业内还一度涌现出上百家新造车企业,赛道竞争激烈。对此,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近日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大,处于小而散的状况,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他指出,各方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很高,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所以资源应该尽可能市场化集中,避免分散。与此同时,部分发展不错的企业也有意扩张,比如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日前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小鹏汽车或许会考虑收购不太成功的竞争对手,以在未来扩大产能。

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领域一颗颇为耀眼的新星,中央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各路资本争相汇入,由此带来的热度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剧增,甚至有不少PPT式造车企业。不过,在这种热度背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投资者都要谨慎。即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也并非能够容纳所有企业生存下去。更何况,造车相当“烧钱”,尤其是在全球性的风险投资热退潮后,大部分造车新势力无法获得持续融资,开始相继倒下,例如拜腾、博郡、赛麟、游侠等。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也让部分地方政府颇为尴尬。毕竟之前多地大干快上,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有名无实,它们败退后留给地方政府的就是一堆烂摊子。

在企业众多的情况下,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近年来全球车市境况不佳,能源转型和“新四化”也冲击着汽车产业。一直以来,汽车产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门槛并不低,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借助技术转型,还是传统车企转向发展新能源汽车,都需要大量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和强大技术作支撑,而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资金也不是惟一的支撑,还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独到的商业运营模式,并不是有钱就能造得出好车,像某些企业一味撒钱“买买买”的方式也未必行得通。

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现象比较明显。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6.7万辆。这意味着,产能利用率仅约5.1%,闲置产能超过2500万辆。根据各地区规划和车企产能计划,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而通常产能利用率高于60%才是较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会造成资金、土地和人才等各方面的闲置与浪费。

销量方面,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等少数头部车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不少中部或尾部企业的年销量低于1万辆,甚至徘徊在百位数、十位数。这样的体量显然不足以支撑企业活下去,边缘化的企业面临着淘汰。再加上从现在的企业盈利看,真正靠销售新能源汽车实现盈利的很少,此前很多企业是依靠政府补贴来实现收支平衡。即使是新能源汽车界的“红人”特斯拉,也主要是依靠卖积分赚钱。而在补贴退坡后,就只能看企业自身实力了,中小企业自然会更加困难一些。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未来,不少车企高管进行过预测,有称未来中国车企只会剩余两三家,有称会剩余四五家。不管哪种猜测最准确,也不管这个未来还有多久,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成熟的汽车产业发展到最后,能够站在第一线的企业数量一定非常少。就像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美国的通用、福特,德国的大众、戴姆勒和宝马,一国支柱性的汽车企业数量肯定是比较少的,这样才能集中各种资源,打造世界性的知名车企。

新能源汽车虽然前景广阔,目前行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增速喜人,但也无法支撑上百家企业同台竞技。事实上,这些年产业内收购、破产等“戏码”一直在上演,如今随着工信部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速。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