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新一轮的汽车刺激消费政策正在紧锣密鼓的敲定,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实行以旧换新的刺激消费政策以后,新能源汽车将接“第二棒”。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上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近期将由国务院发布实施。该规划将带着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浮出水面。
这种刺激政策的发布,业内人士应该都不会陌生,此类政策在2009和2010年实现了汽车销售的复苏,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损害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当年下半年汽车销量急剧下滑。在此情况下,政府于2009年初实施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和鼓励以旧换新的政策。
但是,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和磨合,市场基本稳定健康,也或多或少的出现各种问题,对于这种问题,企业是有信心通过市场自身规律进行调节。在经历了2009和2010年由刺激政策带来的暴涨之后,国内的车市经过了一年多的调整,正在企稳。4月份,轻型车销量同比上升了12.5%,终止了第一季度的下滑走势。
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前景保持乐观,多数企业正在扩大产能,升级产品;在良性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降价促销,这将使得更多的人买得起车。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政府应该适当的放手,让企业通过市场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互相竞争,调整构架。
过分依赖政策扶持,或者政策过多的导入市场,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唯恐导致汽车市场的畸形发展。首先将会破坏市场的稳定。政策一出,汽车销量将会猛增,但一旦到期结束,销量会迅速下滑。过去三年里发生的情况正是如此。2011年汽车销量仅上升了5%,而之前的2009和2010年则都取得30%以上的增长。更糟糕的是,刺激措施会向企业发出错误的信息。2008年时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压缩产品线,准备集中资源打造一些质量较好的产品,有些竞争力薄弱的企业开始考虑接受其他企业的收购。但刺激政策一出,市场行情顿时火爆,企业抵抗不住诱惑,再度全线扩张;弱势企业也因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很快拒绝了其他企业的并购建议。第三,刺激政策会加剧产能过剩。目前国内市场微面产能过剩,销量持续下滑,就是上一轮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造成的。新一轮的刺激无疑将恶化微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局面。
当然,政策的“强心剂”不是不能打,中国特色的经济市场,绝对少不了政府的宏观把控和调节。良性的市场调控能够带来远高于企业自身蒙头发展的效应,只是需要掌握好这个度。既不阻碍企业正常的发展,又能够带动车企竞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