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网建设与运行 返回

国网辽宁电力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纪实

作者:张爱萍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1-09-29 浏览: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通过加快电网建设、进行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开展电能替代等举措,助力新能源发展,推动辽宁清洁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9月3日,辽宁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完成了辽宁电网历史上首次绿色电力交易,成交电量27.83亿千瓦时,交易时限至2025年。此次绿电交易可节约标煤13.9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19万吨、二氧化硫0.17万吨,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

这只是国网辽宁电力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缩影。

建设新能源配套工程 提升消纳能力

9月13日,铁岭500千伏永安输变电工程及220千伏联网工程现场,近300名施工人员加紧施工。该工程预计今年底投运,届时将进一步完善铁岭北部地区网架结构,有效解决铁岭地区新能源送出受限问题,为辽宁能源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电网保障。

8月2日,国网辽宁电力仅用6个月时间就取得了500千伏川州输变电工程核准手续,创造了500千伏项目前期用时最短纪录。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辽宁省“十四五”最大规模的新能源配套枢纽工程,以及国网辽宁电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工程。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有着丰富新能源发展前景的辽宁省紧跟国家政策,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推动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实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50%的工作目标。

新能源发展,离不开电网建设。“今年1月,国网辽宁电力按照辽宁省政府要求,结合新能源发展实际,提出了打造无约束新能源接入的辽宁电网。”国网辽宁电力发展策划部副主任王春生介绍,该公司调研各地区风光资源和储备项目,按照时间顺序、接入负荷大小和远近结合等原则优化调整电网规划。目前,新增规划项目已经纳入《辽宁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开展火电灵活性改造 提高调峰能力

8月23日,辽宁电力科学研究院5名技术人员前往华能营口热电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机组平稳运行。自2019年起,营口热电厂连续3年实施提升供热机组电出力调节能力的蒸汽系统流程改造示范工程。该工程是由国网辽宁电力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应用后,能提升电网的调峰能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营口热电厂的机组供热负荷高,冬季供暖期面临很大的电负荷调节压力。在示范工程实施前,该电厂的机组供热期最小电出力为74%。营口热电厂生产技术部汽机主管徐世明介绍,如果按保证机组对外供热量来确定发电量,则机组发电负荷高,参与调峰能力较差。2018-2019年,国网辽宁电力组织项目团队先后完成营口热电厂2号机组、1号机组改造,提高了机组的电出力调节能力。2号机组改造后最小电出力由74%降低至41.5%,增加了32.5%的额定容量调峰能力。

新型电力系统具备灵活高效等特点,发电侧、负荷侧调节能力强尤为明显。近年来,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同时,供热机组热负荷高,且缺乏成熟的灵活性改造方案,发电出力调节能力不足。国网辽宁电力组织项目团队开展研究,并在示范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常规火电机组在50%额定容量的最小技术出力基础上,增加额定容量15%以上的调峰能力,供热机组增加额定容量20%以上的调峰能力,形成兼顾安全性、经济性的一系列解决方案。

目前,上述新技术已应用于110台火电机组,累计增加电调峰能力330万千瓦,累计消纳新能源发电29.45亿千瓦时。

拓展电能替代范围 提升电气化水平

“井盐水养殖多宝鱼,抽水打氧全靠电。近年来,供电设施和容量步步升级,保证了我们养殖用电需要。”葫芦岛兴城现代渔业园区养殖户李冠军指着池边的水泵说。

该渔业园区现有多宝鱼养殖户430余户,养殖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年产多宝鱼2.5万吨,产值达15亿元。葫芦岛供电公司积极推进渔业园区电能替代工作,如今,“以电代油”已助力养殖成本下降约25%。随着养殖业逐年发展,2021年用电量预计达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7%,将实现养殖户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国网辽宁电力持续提升电能替代的宽度和广度,全面提升辽宁全社会的电气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十四五”期间,该公司力争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新增电能替代电量300亿千瓦时以上。

为了推动电能替代工作,国网辽宁电力促请各级政府出台支持电能替代发展的专项政策,争取将电能替代纳入地区发展规划,形成政府主导、电网引领推动、社会广泛实施电能替代的工作合力。截至8月底,该公司完成了3大类1427项电能替代项目,实现替代电量23亿千瓦时。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