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改十年了断或是重启?

作者: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2-06-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该由谁来总结、怎么总结、总结目的是什么?
 
  对电改究竟怎么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十年电改存在什么问题?
 
  电企还有哪些矛盾与困难?
 
  编者按
 
  牵动千家万户百姓生活的“电改”十年了,近期接触一些业内专家,均因为“太负责任”,每每对这一话题都是欲言又止。恰逢读了一位专家推荐的颇有影响的《电力革命》一书,似乎读懂了两句话:全球的电力事业发展到今天需要“革命”;“革命”的方式全球还在讨论之中。既然是讨论,只要是持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就值得尊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就更值得尊重。本期发表的《电改十年:了断或是重启?》提出了不少问号,诱人思考。《中国能源报》“思想版”力求打开一扇窗户,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就中国的“电改”和能源的发展提出你们想提的问题。
 
  
  2002年“4.11”对电力员工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原国家计委正式公布了国务院批准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大一统”的国家电力公司被拆成“5+2+4”电企新格局。电力“一家人”从此归属、命运各不同。时至今日,电改走过了十个年头,电改总体进展情况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取得成效?电力行业还有什么突出矛盾与困难?新一轮电改要不要重启?上述问题,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各界人士的种种热议。作为电力业内人士,对电改感同身受,也想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该由谁来总结、怎么总结、
 
  总结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首要问题。电改进行十年,目前,社会媒体和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很关注,网上众说纷纭,但真正该负责的反而没有站出来。
 
  总结是为了认真梳理上一轮电改的经验教训,更好地确定下一步新的改革目标,把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掉,使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改进行一般性、纪念性的泛泛总结意义并不大,必须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而且要分三个不同层次进行总结,即电力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当然,社会专家学者的总结也必不可少。在三个不同主体中,政府有关部门是上一轮电改的设计者、主导者,其总结应该是最主要、最权威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下一轮电改的方向与目标。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哪一个政府部门挺身而出。电力企业作为改革对象,有着切肤之痛,中电联作为行业协会,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电力行业现行矛盾和问题还比较多,像电价问题、体制问题、负债高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仅靠电力企业、行业协会是远远不够的。
 
  对电改究竟怎么评价?
 
  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对上述问题,目前,社会各界也是莫衷一是,争议很大。
 
  一种普遍性的观点就是从文件出发,严格对照2002年电改国务院5号文件、2007年19号文件的内容与要求,得出“电改十年无果”,“十年电改难及彼岸”,“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目前电力体制非计划、非市场,最为糟糕。”……
 
  还有一种个别的非主流观点,就是对照我国铁路改革和国外评论,得出“铁路改革一放就是十年,还是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步子好。”、“别的国家从外部看我们的改革,认为中国最成功,恰恰好得很。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电力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快,为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做了重大的贡献。”
 
  如何正确评价这十年电改的成果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顾电改后的十年历程,电力行业有喜有忧,危与机并存,在竞争中促变革,在变革中谋发展。作为业内人士,既经历了十年来艰苦创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新变化,也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搁浅、金融危机、煤电顶牛、行业巨亏、直供受阻、资源大战等重大事件,“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在心头。对十年电改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进行评价,一方面要参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政策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依据具体生动的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及其取得的实际效果,既不能全盘否定——“一团糟”,也不能总结过头——“好得很”。当然,“中庸之道”也要不得。
 
  总体上讲,2002年电改方向和目标是正确的,而且有进展、有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目前基本停滞不前,矛盾、困难、问题和变数仍不少,必须重启电力改革,确定新的改革目标,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这是作为一个电力人,对十年电改的一个基本判断。
 
  十年电改取得哪些
 
  进展与成效?
 
  平心而论,十年电改尽管没有达到中央设计的目标,但由于电力系统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努力、开拓进取,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成效,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电力体制基本实现了“三分开”(政企分开、厂网分厂、主辅分开),电力市场化改革有了新进展、新突破。其中,厂网分开意义较大。原国家电力公司实行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运营,高度垄断,高度集中。2002年电改后,尽管在电网侧,沿袭了自然垄断的特性,但在发电侧完全摘除了“垄断”帽子,进入竞争性行业,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及外商等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现了全方位竞争格局,竞争理念渗透到“前期项目——电厂建设——运营管理——并购重组”各个领域。竞争之激烈、发展之活跃,绝对是“空前”!主辅分开,也有其积极意义。尽管辅业集团“先设4个,近期又整合为2个”,有形成新垄断的嫌疑,但从宏观上看,还是突出了电力主业,更重要的是促使辅业摆脱了对主业的依赖,利用改革后的发展机遇,迅速实现了转型升级,成为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的设计施工企业。
 
  其次,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安全供电能力显著增强,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持续性、大面积“电荒”问题。2002年电改极大地激发了发电行业发展的活力,特别是五大发电集团,为我国装机规模连续7次大的历史性跨越、迅速扭转缺电局面做出重大贡献。到2011年底,全国发电装机达到10.56亿千瓦,9年时间新增7亿千瓦,相当于1949—2002年53年全部装机容量3.5亿千瓦的2倍;年均新增容量7778万千瓦,是前53年平均新增容量670万千瓦的11.6倍。我国先后成为世界第一的水电、风电、发电量大国,基本实现了全社会电力供需的总平衡,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发电装机“硬缺口”问题 。同时,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实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特高压电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容量跃居世界第一,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电能力显著增强,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了一个“中国引领”的新型国家电网。
 
  第三,电力结构布局得到优化,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超(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实施“上大压小”,淘汰退役小机组,采用高效、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2010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2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为8.6%,比2003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比由47%上升到73%。“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2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英国的装机容量;全国供电煤耗平均累计下降37克标准煤/千瓦时,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值22克,2010年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大发电集团的发展布局,由国内部分区域向全国各地拓展,立足国内市场,又积极进军海外市场。此外,推进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发展,实施电网经济运行技术,采用先进的输、变、配技术和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
 
  第四,经营理念由规模思维转向价值思维,发电集团初步实现了战略转型、煤电一体化发展。面对电改后激烈竞争的市场和愈益严峻的财务状况,发电行业的经营理念已悄然发生变化,开始由前几年单纯的规模思维逐步转向价值思维,由硬性发展逐步转向理性发展,注重发电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市场协同,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并坚持眼晴向内、降本增效,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变革、市场营销以及资本运作,培育了电力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2008年煤电矛盾爆发、金融危机冲击、新能源革命后,我国发电行业由“跨跃式发展”阶段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五大发电集团针对单一发电业务的市场风险和新能源发展机遇,都纷纷制定了“转方式、调结构、推创新、强管理”的经营发展方针,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电源结构、区域布局”,积极实现战略转型、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综合能源集团。截至2011年底,五大发电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控制煤炭储量1091亿吨,当年原煤产量达到22688万吨,煤炭板块实现利润超过100亿元,成为第一大盈利来源。目前,电力、煤炭两个产业,类似石油、石化行业,已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下游一体化”格局,这为将来组建能源部奠定了基础。
 
  总之,不管这一轮电改如何评价,电力行业这十年市场化改革有了新突破,实现了“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也基本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全国性“电荒”问题,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轮电改最大的赢家不是电力行业、电力企业,而是各级政府、社会用户!  
 
  十年电改存在什么问题?
 
  电企还有哪些矛盾与困难?
 
  目前,媒体对电改的评价基本是贬多褒少。《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题为《电改十年无果》的文章很有代表性,“10年光阴终究没磨出一把好剑,电力市场并没有最终形成”。“现存的市场格局让外界甚为感慨:政企分开不到位,厂网分开不彻底,主辅分离形成新垄断,输配分开陷入停滞,电网统购统销,电力调度不独立,发电企业与大用户不能直接交易,电力市场监管乏力……”。
 
  作为电力人,虽然不完全赞同上述观点,但基本揭示了电改后电力行业的现状、矛盾、问题以及深化改革的需求。从发电侧分析,电改十年来,“发展是硬道理”,发电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确实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却应了小平同志说的另一句话,“看起来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不比不发展的问题少”。
 
  目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发电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削弱,表现为“生存难,发展难,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留下新一轮电力短缺的隐患。
 
  众所周知,从2008年开始到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火电板块连亏4年,累计亏损达921亿元。受盈利水平差和靠负债发展的影响,资产负债率却早已超过国资委限制的85%高限,成为重点监控对象。2008年平均达到84.79 %,2009年达到85.04%,2010年85.09%。2011年又创新高,达到85.82%,大大高出118家央企平均61.8%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在15家重点监控的高负债央企排名中,排在了第2-7名。近年来,电力行业效益远不如改革前,也不如其他央企,“高投资,高负债,低收益,高风险”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一些外资、民营企业纷纷撤出发电行业,火电投资连续六年下降,从长远看电力供应有可能由目前的“软缺口”演变为新一轮的“硬缺口”,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另一个突出问题,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的电价机制,十年来步履蹒跚,进展不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政府定价模式,电价水平偏低,电价信号没有起到对电力投资、供求关系、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的引导作用。
 
  尽管电改后,先后推出了统一的标杆电价制度,在东北、华东开始竞价上网改革试点,建立70%煤电联动价格机制,但国家发改委出台《电力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时,按照“零利润”原则核定上网电价标准,致使上网电价先天不足;东北、华东“竞价上网”试点最终搁浅;反映成本高低、供求关系的煤(气)价与电价、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之间的传导机制没有及时、完全实施,更没有建立独立、公开、受监管的“输配电价”;脱硫脱硝电价偏低,不能涵盖环保成本,影响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问题,电网输配一体化,实行统购统销,发电企业售电端仍不能选择,发电厂向大用户直供电试点也屡屡受阻,“多买多卖”的电力市场化格局没有形成。
 
  最后一个问题,调度电网一体化,再加监管乏力,多价格、多电源上网格局,发电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保障。
 
  当然,从宏观层面,还存在电力行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电力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等问题。
 
  要不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下一步怎么改革?
 
  这是目前电改的一个核心问题。面对目前电力行业严峻的政策市场环境,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的诉求,目前争议很大,路径、目标、态度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一种观点,要继续加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行输配分开,电网调度要独立,建立独立、公开、受监管的“输配电价”制度,建立及时反映成本高低、供求关系的煤(气)价与电价、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之间的传导机制,形成“多买多卖”的电力市场化格局。这种观点以发电集团、监管机构为代表。多数社会媒体也倾向这个观点。
 
  另一种观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而且必须立足国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模式,反对以全面拆分和私有化为导向的“破碎式”改革,坚持“输配电一体化、电网调度一体化”,构建政府监管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这种观点主要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代表,具体内容体现在《中国电力与能源》一书中。
 
  可见,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由于角色不同、利益不同,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有不同诉求,也有不同的路径、目标,而且电力改革的重点已由发电侧转向处于强势地位的电网侧。因此,要在电力行业内部、电力企业层面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深化电力改革的难度极大。
 
  目前,“深化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更有风险”,几乎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当此关键时刻,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必须挺身而出,借十八大东风,将电力体制改革进行到底。具体讲,既要考虑电力改革“已在途中”的现实,又要考虑政策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依据电力体制改革出台的政策文件以及具体实践,在对十年电改进行客观、全面、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继续积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确定新一轮电力改革的任务,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社会目标——保障电力可靠、稳定、经济供应;二是企业目标——实现电力企业永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政策与法律部主任)
 
分享到:

关键字:电改十年 了断 或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