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4年2月末长达一周、波及15%国土面积的重度雾霾,让城乡一片朦胧的同时,一个共识逐渐清晰:治理雾霾必须要转变观念,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釜沉舟的气魄。
2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北京作为雾霾重灾区,自然成为治理雾霾的“排头兵”。3月1日起,全国首部地方性防治大气污染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明确把“降低PM2.5浓度”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提出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除了主管部门签订“生死状”时“提头来见”的决绝外,北京更是拿出了7600亿元的真金白银投入治理PM2.5,这次是动了真格。
能源消费总量失控
中国的节能减碳政策经常受到西方挑剔的一点在于,节能目标设定为能源强度,而不是能源消费总量。现实中,我国出现能源强度不断下降,但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的“剪刀差”趋势。
能源强度这一相对节能目标的设定的确有其无奈之处。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阶段,不要说控制,就是预测能源消费总量都是一件十分困难之事。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展望》首次对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做出预测,提出理想目标是,到2020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预期目标为24亿吨标煤,最多不超过31亿吨标煤。然而,目标刚提出不久就被超越。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煤左右。然而,2007年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就已经超过27亿吨标煤,2010年则突破31亿吨标煤。能源消费总量预期目标不断被超越的现实,一方面说明确定能源消费目标本身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难以落实,这与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实际困难有关。
能源强度目标尽管十分苛刻,但并没有束缚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上的作为。然而,能源消费总量一旦限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立即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因此,地方政府难以接受能源消费总量的设定。从具体困难来看,既然在全国层面,能源消费总量难以确定,在地方层面也有类似的困难。而将这一指标下放到各市县就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始终难以分解落实。
新机遇
随着专业词汇PM2.5走向公众视野,雾霾治理为新政策的制定和已有政策的执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全新驱动。
2013年,中国在低碳发展政策执行上取得显著了进展,主要体现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落实上。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迅速出台后,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为抓手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及分解方案率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得到响应与实施。与此同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责任制得以建立,并实行严格责任追究,从而倒逼地方政府严格控制煤炭消费、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同时,大气污染防治与节能减碳形成协同效应,2013~2017年,仅京津冀地区因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就将形成1.22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有效推动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在全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的执行,未来,这一政策有望在全国各地推广。
3月21日举行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政策引导,更多引入和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加大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努力改善重点地区雾霾状况”。
新思维:清洁煤+外来电
要迎来蓝天白云,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同样要切实采取行动。
就北京市而言,能源消费总量一直保持增长的同时,已经开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天然气使用比重在能源消费中不断提高,煤炭消费从2006年开始持续下降,2012年煤炭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22.6%。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等专家的研究,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北京市治理PM2.5的关键。热电联产“煤改气”措施并不能显著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会大幅增加天然气用量,造成用气矛盾,因此不宜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来大范围推广。燃气热电联产的氮氧化物之所以比燃煤热电联产要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燃气热电联产的热点比小,供应相同的热量,需要生产更多的电。因此,在考虑城市能源优化利用时,不能只看能源的利用效率或者单位燃料的排放强度,更应关注燃料的燃烧总量及在城市中心区的排放量。
江亿等专家建议,在北京等大城市,采暖方式应主要采用我国自主的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的燃煤热电联产。这种能源利用方式可以以燃煤为燃料,通过热电联产产生同样的热量, 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约仅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式的13%,甚至低于天然气锅炉供热,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仅能高效、清洁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煤资源,而且能大量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从而降低二次颗粒物的数量,缓解严重的灰霾天气。
此外,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环境容量已趋饱和,难以承受更多污染物的排放,而偏远地区的环境容量较充裕,可从远处输电,充分利用人口稀疏地区的环境容量。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应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北京市颁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也提到要“加快建设外受电力通道”,“增强外调电供应保障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调整思维方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真正行动起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才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所在。北京市应当发挥“排头兵”作用,将能源替代扎扎实实转化为能耗削减,推动京津冀联防联控和区域节能减碳,从而达成大气污染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