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能源不会制约城市化进程

作者: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07-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7月1日至4日,第三届世界城市峰会在新加坡开幕,峰会的主题是“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综合性城市发展对策”。
 
    全球超过100位市(省)长、部长,以及联合国发展署、世界银行高级官员参会,就全球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全球协力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沟通探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与会。
 
  自身资源稀缺的新加坡不仅享有“城市花园”的美誉,而且采用多项措施来保障能源、资源的供应和合理利用。峰会期间,本报采访了新加坡宜居城市研发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Khoo Teng Chye)先生。
 
  中国能源报:您曾经说过,到了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将住在城市。当前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宜居城市,各城市的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宜居城市需具备哪些特征?
 
  邱鼎财:在宜居城市中,居民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健康的生活环境。以上三方面是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的特征,这三个特征之间还要达到平衡并可不断优化。更重要的是,宜居也需要同可持续性发展保持一致。总之,一个宜居城市不仅要为人民谋福祉,还要保持经济和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
 
  中国能源报:如何防止宜居城市被建设成形象工程?
 
  邱鼎财:局部改变一座城市的外部形象可能会对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可以吸引到人才,招来外部投资。但是,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囊括了从减少城市犯罪到改善城市卫生状况等多个环节。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应该考虑水源、环境、垃圾处理等多方面,需要一个融合性的完全之策。一座真正的宜居城市要有顺畅的交通、干净的街道、健康向上的公民、安全的公共场所等。做到了这些,这座城市就自然会成为宜居、宜商之所,游人也会慕名而来。如果只做表面工程不可能实现宜居,非但如此,还会让人觉得肤浅,甚至是虚假和反感。以新加坡为例,李光耀在任期间倡导了“绿化新加坡活动”。这个活动超出了植树造林的主题,而是系统地绿化了整个城市,让水泥地表被草木取代,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还降低了环境温度。现在新加坡已经赢得“花园城市”的美誉,这不是形象工程,民众在此真正享受着宜居的生活。
 
  中国能源报: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面临很多挑战,其中能源消耗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多城市甚至是国际大都市都要忍受停电或是供气短缺。在您看来,能源会不会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阻碍因素?
 
  邱鼎财:城市化的进程取决于资源的供应,不仅仅是能源,还有食物、水甚至是空间条件的限制。人们正通过技术创新或技术完善来克服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限制。以新加坡为例,我们正在努力摆脱石油依赖,转而使用更清洁的天然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我们还设立了相关奖金来鼓励推广节能建筑。只要能够创新型地运用新政策、掌握新技术,并同其他城市交流学习,然后为我所用,就可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城市的能源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不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
 
  中国能源报:近些年,中国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剧增,一方面,这些交通工具消耗了大量能源,另一方面,它们的排放也成为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那么,宜居城市应拥有怎样的交通系统?
 
  邱鼎财:私家车给城市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它们占用了城市可贵的空间,给城市带来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破坏了城市整体审美。新加坡很早以前就已经从两方面来应对这个挑战。首先,新加坡很早就出台了汽车拥有限制政策和汽车使用限制政策。这些政策让车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支付多重成本,这样就限制了私家车的增长,进而减轻了城市交通堵塞,减轻了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其次,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广泛覆盖、价格低廉、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这个公共交通系统不是建设地铁路线那么简单,要仔细考虑城市规划,要确保人口密集区、产业分布区和商业中心实现无缝相连。这突出体现了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直接的关联,这也是今年世界城市峰会的主要议题。事实上,此次会议中云集了世界各地城市交通建设专家,来探索城市交通新模式、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 不会 制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