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电力“高速路”优化配置全国电能

作者: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2-07-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国电力资源具有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因此需要通过区域间的电力资源交易才能平衡。随着特高压等跨区电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及探索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模式,我国跨省(区)电量交易取得了显著效果。7月5日,国家电监会透露,今年前5月全国跨区送电量达6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跨省送电量达25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实现了余缺调剂,缓解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特高压交流工程反送水电
 
  近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今年华中区域来水较好,特别是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湖南、重庆、江西等主要水电厂一度全部满发,四川水电发电量占电网统调用电量比例最高达86.78%。由于同期华中地区用电增幅同比回落,水电消纳面临较大困难。对此,国家发改委及时和国家电网公司、有关地区沟通,充分发挥跨区跨省输电通道的作用,灵活调整电力交易,大范围组织消纳富余水电。
 
  对此,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由华北向华中送电反转为华中向华北送电,输送电量全部为华中富余水电。特高压交流工程运行方式调整,充分发挥了工程跨区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功能,显示了大电网实现水火互济,积极消纳水电、促进节能减排的突出作用。据估计,该工程6月可输送电量2.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9万多吨,减少华北地区二氧化碳排放23万吨。
 
  同时,特高压直流工程也在跨省(区)输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7月8日,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两周年,工程经受了雷雨、高温、大负荷等极端状况的考验,实现了“长周期、零事故”安全稳定运行,累计输送电量155亿千瓦时,在四川水电外送、保障华东电网迎战用电高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今年以来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不断提速,5月13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拉开了大规模“疆电外送”的序幕;6月13日,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贯通并开始带电调试;近日,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未来这些特高压项目建成投运后将有效增强跨省(区)输电能力。按照相关规划,到2015年,国家电网跨区输送电力将达2.7亿千瓦。
 
  计划仍是电力市场主要交易方式
 
  有数据显示,2011年国家电力市场全年交易电量3998.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4%。其中,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停运扩建近5个月的情况下,2011年输电交易70.6亿千瓦时,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输电交易57.81亿千瓦时。今年第一季度,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943.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7%;特高压交易电量50.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23%,推动了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持续较快增长,促进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同时,国家电监会近日发布的《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11)》明确指出:“从近三年数据看,跨省(区)交易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计划安排仍是主要交易方式。”
 
  电力市场化交易是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特高压为跨省(区)电能优化配置搭建了看得见的通道,电力市场则是实现电能优化配置背后的“无形之手”。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此前向记者表示:“积极促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积极意义。”而且,用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取代了强行分配的计划体制,充分体现了市场主体的意愿。
 
  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指出:“‘十二五’时期电力交易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6月25日,新疆电力公司在电力交易大厅举行了新疆电网2012年第一期“疆电外送”挂牌交易,挂牌交易电量总计为35亿千瓦时;东北电监局对原有东北送华北电量交易办法进行了补充完善,首次引入了节能环保系数,使东北送华北交易在市场化交易基础上,进一步体现节能减排原则,目前2012年东北送华北电量年度挂牌交易已按照新的交易机制组织完成,成交电量98亿千瓦时……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开展市场化交易,创新交易机制。
 
  7月5日,国家电监会主席吴新雄在国家电监会2012年电力监管年中工作会上强调,今年下半年要突出市场建设,完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务实推进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要有效推进电力信息市场建设,着力培育多元、合格的市场主体,不断加强电力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监管,逐步完善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制度。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 高速路 优化配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