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90后学者、密西根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助理教授、浙大校友方成成担任共同一作及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发表论文,该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通过给电池施加合适的压力,实现了锂金属生长的完全可控。
“论文正式发表之前,研究成果就已通过预印公开,很快就有工业界人士表示,使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让其产品得到了非常好的性能。此次成果将会被广泛应用到软包锂金属电池里。”论文还未发表,业界已经一片叫好,但方成成认为其中也有新能源汽车“东风正盛”的原因。
方成成,密西根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助理教授。201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材料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锂金属电池体系,研究范围包括从原子尺度对正负极材料的观测与理解,到宏观尺度对电池的失效分析和性能优化。
从本科毕设开始的十年锂电池研究
方成成生于1990年,今年31岁,成长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读本科时,她刚好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兴起,智能手机对老式手机的取代,让她看到电池技术的重要。她选择参与赵新兵教授课题组锂离子电池相关的研究作为毕业设计内容。
本科毕业后,她在香港科技大学陈国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研究课题依然围绕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展开。2019年,她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师从孟颖(Shirley Meng)教授。博士毕业后,她留组进行了短暂的博士后研究,以完成此次论文。
在博士和博后期间,她的研究工作均在美国能源部电池500联盟(battery500 consortium)的资助下完成的。电池500联盟是美国能源部电池研究的旗舰项目,由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领导,由包括UCSD在内的九个美国国家实验室和大学成员组成,目标是研发电池整体能量密度到达500Wh/kg的锂金属电池,以用于下一代电动车。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r. John B. Goodenough 和Dr. M. Stanley Whittingham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
“博士期间,能有机会和领域内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一起工作,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鼓舞和激励。”方成成表示,自己作为表征组的核心成员,完成了本文提及的两篇论文,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锂金属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的最基础的材料科学研究。
从本科毕业设计的论文开始,她一直致力于锂电池材料的研究,至今已有整整十年。如今,她将继续带领自己的课题组,致力于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和制造方法的研究。
解决了困扰整个领域长久的两个问题
锂金属电池能提供两倍于锂离子电池的整体容量。实现锂金属电池技术的瓶颈之一,在于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在电池充电过程中,锂金属负极极易生成锂枝晶,如果枝晶刺穿隔膜,则会导致电池短路,发生安全事故;在电池放电过程中,锂金属负极又会形成死锂,从而消耗电池里有限的锂源,导致电池容量快速衰减,最终无法提供理想的循环寿命。
因此,如何控制锂枝晶的生长,如何得到致密的电化学沉积的锂负极, 以及如何提高锂金属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可逆性,从而减少甚至消除死锂的生成,一直是领域内的努力目标。
在此次工作中,方成成等人通过控制电池压力,在电池里通过电化学沉积得到的致密锂金属,几乎达到锂金属的理论密度,完全消除了枝晶的生长。进一步地,他们还提出了抑制死锂生成的方案,让电池在进行长时间循环之后依然能保持致密的锂金属负极,借此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整个领域的锂枝晶生长和死锂生成的问题。
尤其是他们还发现即使使用比较大的充放电电流、或者进行低温充放,这时通过压力控制,依然能得到非常致密的锂沉积,这意味着锂金属电池也能进行快充和低温应用,而这颠覆了业界之前普遍认为锂金属用做快充会产生枝晶的认知。如果能通过合适的工程方法,把这种压力控制应用到锂金属电池组的设计上,将会大大助力锂金属电池的安全商用化进程。
出于好奇设计了可调节压力的电池
方成成说,最初的想法来源于相关实验经验。作为一种常用的锂金属负极效率研究的测试电池,Li-Cu扣式电池在安装过程中,增加一个垫片就能让电池内部压得更紧,从而得到更好的循环效率。
最近两年,陆续有论文报道通过施加压力,即可给锂金属电池带来更好的性能。但很少有学者对压力在锂金属沉积和溶解过程中的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出于好奇,她和作者们设计了一个可调节压力的电池装置,并加上压力传感器,目的是想成体系地定量研究,锂金属的循环效率是如何被压力改善的。
实验很简单,首先在不同压力下进行锂金属电化学沉积,实际上这对应的是电池中的充电过程,接着再对这些沉积的锂金属样品进行横截面形貌分析。然后她发现,在压力一步步优化的过程中,锂金属在电化学沉积过程中的生长方向,可以被压力改变,借此可在最优条件下形成完美、且致密的柱状结构。最优压力大约为350 kPa,这远远小于锂金属244 MPa的屈服强度,这表明锂金属并不是在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也意味着只需三到四个大气压压力,即可在工业上有效控制锂金属的致密生长。
多年积累,有望让电子设备续航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