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详解新能源汽车规划:不再追捧混合动力

作者: 来源:网易汽车 发布时间:2012-07-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7月9日,国务院终于正式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网易汽车发现,征求意见稿曾经提出,混合动力汽车为近期重点,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要达100万辆甚至50%,而《规划》却不再强调混合动力,上述目标均已删除。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详解 
 
征求意见稿
《规划》
变动
技术路线
以纯电动汽车(纯电驱动)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近期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逐步提高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
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不再强调以混合动力为近期重点
2015年电动车目标
新能源汽车初步实现产业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2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低至2元/瓦时,循环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成本降至200元/千瓦。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 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提高了30瓦时/公斤,新增了车速与续航里程标准
2015年能耗目标
混合动力汽车实现产业化。具有自动起停功能的微混系统成为乘用车标准配置,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5.9升/百公里。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
放宽了油耗标准,删除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保有量目标
2020年电动车目标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5元/瓦时。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增加了“产能200万辆”,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提高了一半
2020年能耗目标
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普及。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达到4.5升/百公里。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放宽了油耗标准,删除了混合动力汽车占有率的目标
能耗管理
完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制度,建立基于乘用车生产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财税奖罚机制。 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
不再提“财税奖罚机制”
示范推广试点
继续做好公共服务领域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以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城市物流用车和企业通勤车辆等为重点,加快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逐步扩大试点规模,到2015年,试点城市数量达到30个以上。选择2至3个典型城市,组织开展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重点对城市交通体系影响和节能减排效果进行研究评价,同时开展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
不再提及试点城市数量,以及“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配套设施
有步骤地推进现有社会停车场改造,在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和政府部门停车场配套建设慢速充电桩,新建社会公共停车场和住宅区停车场按不低于停车位总量20%的比例配套建设慢速充电桩,在城市主要干道和火车站、机场等场所建设公共快速充电场站,依托公交场站建立公交车专用的充换电系统。 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删除了按20%比例配套充电桩的要求
商业运营模式
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新增内容
产业布局目标
依托现有汽车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长春、上海、武汉、重庆、北京、广东、安徽、浙江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20年,培育形成1-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3-5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组建1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动力电池研究机构。重点建设京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 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不再提及基地/企业的区域和数量、地点目标,删除了“组建国家级动力电池研究机构”
关键零部件目标
到2020年,培育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亿瓦时、具有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分别形成2-3家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骨干生产企业。重点培育和分别形成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驱动电机、自动变速器骨干生产企业。重点支持整车企业联合新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1家汽车电子和1家电力电子功率元器件专业化企业集团。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标准下调了一半,“自动变速器”改为“高效变速器”,整车企业“联合新建”改为“参股”,删除了数量限制
财政补贴
2011-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 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
补贴的范围不再强调混合动力汽车
税收政策支持
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 税收政策支持: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不再具体明确节能与新能源车减免税,同时提出停车、充电优惠政策,并强调要“区别对待”
政府采购 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规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逐步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删除了比例的目标
    网易汽车制表 

     但是,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在2015年达到50万辆、2020年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这两项主要目标,在《规划》中仍然得以保留。于此同时,《规划》对动力电池最关键的核心指标——能量密度的要求,比征求意见稿有所提升,2020需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大幅提高了一半。

    不过,也有部分指标放宽了要求。例如,对于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产销规模,从超过“200亿瓦时”下调到“百亿瓦时”;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也有所放松。

    征求意见稿表示,2011-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业内曾有传言称,专项资金高达1000亿元,一度引发轰动。可是在《规划》中,已经不再提及该专项资金。

    而新能源与节能汽车减免税费、政府强制采购等内容,在《规划》中都已经不再出现。但是,业内认识分析认为,并不排除这些鼓励措施会在今后的实施细则中再次出现。

     与2010年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规划》的一大亮点,是不再提及“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是改为“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冒进和反思后,这项新政策总体而言更加务实。

分享到:

关键字:详解 新能源 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