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近期参与的一次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上,许多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专家都在尽力向参会者解释这一问题,以唤起大家的重视。
根据联合国颁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实际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密切相关,人类的物质需求有相当大的部分源自生物资源。由世界经济论坛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2020年联合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总共约44万亿美元的经济适度或高度依赖大自然,这一数字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建筑业、农业、食品和饮料行业是对自然依赖程度最高的行业,还有其他众多行业虽然表面看不太依赖自然,但其供应链也与自然密不可分。
简单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大重要原因。
土地和海洋利用变化、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在生物多样性议题上,能源行业经常受到批评。
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水电站可能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即使是如今最受欢迎的风电光伏也不“清白”,风电可能影响鸟类的生存和迁徙,光伏产业的背后则是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使用,这也可能威胁到物种栖息地。
在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能源企业有必要增强自身的生物多样性意识。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昆明宣言》重申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这一目标:“各国政府继续合作推动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纳入或‘主流化’到决策之中,包括将生物多样性的多元价值纳入到政策、法规、规划进程、减贫战略和经济核算中,并加强生物多样性跨部门协调机制。”这也意味着,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政策法规的完善也将要求企业调整其经营行为,以持续满足合规要求。
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或许可以多向外界普及“不可能三角”,以减少不必要的误解。能源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基础,但能源的价格低廉、稳定供给、清洁环保难以同时实现,尽管这个观点在能源行业传播广泛,但在能源领域外知道的人要少得多。
绿色发展是有成本的。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家也会为本领域的资金来源头疼,能源行业的从业者则正在为绿色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作准备。这其实揭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回答角度,即“我是否愿意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付出成本?愿意付出到何种程度”。我们必须诚实回答这个问题,才能避免环境保护流于形式,亦或是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被贴上“原罪”标签。
个人是否愿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社会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源行业如何在价格低廉、稳定供给和清洁环保的多目标约束下求得平衡,这一个个具体的抉择中蕴藏着人类社会对于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