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丰田住宅及夏普等日本各公司相继宣布,将致力于智能住宅的实证实验。由于对供电状况感到不安,希望使住宅内的能源实现自给自足的需求日益高涨,对于使太阳能发电等的“创能”、利用蓄电池的“蓄能”及控制家庭耗电量的“节能”实现联动,可高效利用能源的智能住宅,人们充满了期待。
实用化的进程似乎正在加快。但最为重要的创能、蓄能及节能三者之间的联动却迟迟没有进展。据TechnoAssociates公司自主调查结果显示,其原因在于,在家电厂商与电池厂商之间,设备控制的通信规格并未得到统一。
不联动就毫无意义
如上所述,智能住宅要想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实现创能、蓄能及节能三者联动。而支持三者联动的核心技术就是对太阳能、蓄电池及家电等构成要素进行统一管理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图1)。
![]() |
图1:“智能住宅”的构成要素示例(出处:“HEMS联盟”2011年7月12日发布的资料) |
作为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将根据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情况及家电的耗电情况,在应该最有效利用能源的时间进行精细控制。比如,在降雨后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减少的情况下,控制家电的用电量,或者通过预测天气变化事先向蓄电池中存储电力等,自动进行控制。
反之,如果三者没有实现联动,就只能实现微不足道的经济效果,比如仅靠节能家电削减10%的耗电量,或者在电费较低的夜间蓄电然后在白天使用等。
目前很难将这些住宅设备及家电进行统一控制。这是因为连接设备时的通信协议及接口信息因厂商不同而异。因此,多数实证实验都会采用同一厂商的设备和家电,因此,每次都要单独花费成本和时间来开发。
但如果从实证实验过渡到商业化阶段,就不能采用这种方式了。这是因为如果通信方式各异,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非附加值方面将会花费开发成本和时间,这并不现实。希望将智能住宅作为第二大业务核心的住宅厂商也难掩心中的不满,日本某知名住宅厂商开发负责人不无焦虑地表示:“技术方面没有问题。如果规格能够统一我们就能推进开发,但……”
日本已出台国际标准规格
实际上,可应用于智能住宅的标准规格已经存在。即松下、东芝及日立制作所等50家公司(截至2011年2月)参与开发的“ECHONET”。制定ECHONET的“ECHONET协会”于1997年12月设立,距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2003年度便完成了包括通信协议及接口相关内容的全部规格,并于2009年度被认定为国际标准规格。
符合ECHONET规格的家电也相继面世。2002年东芝、2003年松下(当时为松下电器产业)及日立等上市了相关家电,因能连接互联网,所以称为“网络家电”,曾是当时极其热门的话题,但当时只是宣传其有一定的节能效果。据称,对于消费者而言,特意购买高价网络家电的理由并不充分,因此基本上没有销售出去。随后,各企业纷纷退出该业务,目前只有东芝的“FEMINITY”系列产品(由空调及照明灯构成)及三菱电机的空调等极少数家电采用ECHONET规格。
有望成为日本技术实力重振雄风的象征
随后,日本电子行业也没有出现对住宅内通信规格进行统一的举动。2010年4月,由官民组织日本信息经济社会推进协会(JIPDEC)负责秘书组工作的“智能住宅信息活用基础整备论坛(eSHIPS)”正式成立,提出了“接口多厂商化”这一主题,但许多相关人士表示,“这只不过是交换信息的场所”。
2011年7月,包括电子厂商等在内的10家公司宣布成立“HEMS联盟”,以共同推进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普及的环境整顿,但据相关人士称,其目的并不是实现规格统一化,而是“为可安全启动联网设备制定标准”。与电子厂商只是让自主产品相互联动起来吸引客户的统一化对策相比,HEMS联盟注重的战略恰恰与之相反,这一点值得关注。
智能住宅的确能抓住消费者“希望得到放心能源”这一需求,很可能以地震重建为契机,成为在全球重振日本技术实力的象征。幸运的是,在该领域,单看技术,日本仍走在世界的前列。10年前出现萌芽的“网络家电融合”,现如今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日本电子行业必须下定决心团结一致,统一通信规格。如果不这样做,智能住宅这个巨大市场估计就会无法崛起,或者被顺利实现联动的海外厂商渐渐夺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