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双碳与新型能源系统 返回

详解碳达峰行动方案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

2.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

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

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

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

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

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

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

2.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

3.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

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

5.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等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

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3.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深化应用基础研究。

4.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

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

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

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

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1.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

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3.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

4.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国际合作

● 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 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

●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政策保障

● 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

● 完善经济政策。

● 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组织实施

● 加强统筹协调。

● 强化责任落实。

● 严格监督考核。

分享到:

关键字:碳达峰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