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际新闻 返回

中美欧决策影响气候行动走势

作者:洪嘉琳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

eo记者 洪嘉琳

编辑 蔡译萱

2021年11月1日,因疫情推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拉开帷幕。

为期两周的会议现已进入下半场。各国继续围绕如何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敲定《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动员资金支持全球气候行动等话题展开讨论。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COP26或许是人类扭转气候危机的“最后机会”。多位与会专家表示,中美欧三方的气候合作或影响全球走势。

温控目标及气候资金承诺“要黄”?

COP26大会东道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坦言:“COP26注定是一届‘难搞’的大会。”

COP26官网介绍,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并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前,多个国家已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印度、俄罗斯等国也正式提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但联合国近期发布的报告表明,全球温控情况并不乐观。

11月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城市变暖的速度是全球整体平均速度的2倍。到本世纪末,许多城市的气温可能升高4摄氏度。

COP26召开前夕,10月2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根据各国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报告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10年大幅增加约16%。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调查结果,若不采取紧急措施,这种增长速度可能导致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约2.7摄氏度,远超《巴黎协定》1.5-2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议首日发言称,各国目前已宣布的气候行动仍不足以扭转气候危机,呼吁国际社会必须加大气候行动力度。

COP26另一个棘手的议题,是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承诺。在2009年的COP15上,发达国家做出集体承诺,2020年之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筹集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最新评估,这一集体承诺并未如期兑现,预计这一目标要到2023年才能实现。OECD 9月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由发达国家筹集的气候资金达到796亿美元,仅比上一年增长2%。

多国领导人在大会上呼吁发达国家遵守《巴黎协定》承诺,对贫困国家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永久性损失给予补偿。

洪都拉斯总统表示,在过去50年里,洪都拉斯经历了82次自然灾害,其中67次由气候变化驱动。他直言,洪都拉斯承受了污染造成的影响,“但那些国际承诺的环境补助去哪儿了”?

发达国家未履行气候援助资金承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气候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COP26高级别气候脆弱国家领导人对话上再次敦促发达国家加快兑现气候资金承诺,以重建信任。

中美欧决策影响气候行动走势

在COP26上,中国、美国、欧盟是最受瞩目的对象。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线上平台Climate Watch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美国、中国、欧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2018年的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5%。中、美、欧在气候议题上的态度与表现,将对COP26目标的实现和全球气候行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升

本次气候大会前,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

与2015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相比,中国本次提交的减排承诺力度更大。

在碳排放方面,由“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提升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由比2005年下降“60%-65%”提升为“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左右”提升为“25%左右”;森林蓄积量由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提升为“60亿立方米”。报告还提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新能源目标。

中国提升气候目标背后,是应对气候问题的显著成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

美国:气候行动滞后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表现迟滞。

大会首日,美国总统拜登就上届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一事道歉,称此举使美国在减排上处于不利地位。为加快美国的气候行动,拜登提出了美国的减排目标:到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52%。

11月5日,经过数月的漫长拉锯,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规模约1.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法案,这对COP26美国代表团是个好消息。该法案部分投资旨在促进美国能源发展:将拨款730亿美元改善电力基础设施,75亿美元用于建设更多的电动汽车充电站,50亿美元发展零排放或低排放巴士。

但与2021年3月白宫公布的2.25万亿美元规模相比,本次通过的基建法案“缩水”大半。

据相关媒体报道,拜登原本的基建计划达2.6万亿美元,而实际落地的基建预算只有约5500亿美元,仅为原计划的约五分之一。其中,投资于电动车的预算由预期1570亿美元减少至150亿美元,363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支出则直接被“砍掉”了。

报道称,由于民主党内部也出现分歧,另一项1.85万亿美元的支出法案投票被搁置。这项法案拟在10年间投资医疗、家庭援助、应对气候变化等项目。

捉襟见肘的基建预算和悬而未决的气候投资项目,让各界对美国能否实现气候承诺表示怀疑。美国媒体称,美国两党之间、甚至民主党内对气候方案存在分歧,或影响美国气候政策的走势。

欧盟:立法约束碳排放

相比之下,欧盟的气候政策方向则相对稳定。

2021年4月,欧洲议会和欧洲各国代表就《欧洲气候法案》达成协议,将欧盟的碳排放目标设定为2030年减少到1990年水平的55%,2050年实现碳中和。6月,欧盟通过了欧洲首部气候法——《欧洲气候法案》,意味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治承诺开始具有法律约束力。

脱离了欧盟的英国,在气候应对问题上没有脱离。

2020年12月,英国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前夕宣布到2030年底至少减少68%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这也是全球减排目标中的最高目标之一。

在COP26上,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了支持发展中国家推出可持续基础设施和革命性绿色技术的资助计划,总金额超过57英镑。其中,英国发展金融机构CDC将承诺在未来五年内为绿色增长提供超过30亿英镑的气候融资。这是该机构在其2017-2021年战略期间气候融资金额的两倍。

多边合作成全球共识

多国与会专家表示,中美欧三方在气候领域展开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1月4日,中国COP26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大会期间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就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继续开展对话交流。此前,中美发表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同解决气候危机。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COP26举办的中外媒体记者会上表示,为通过合作共同推动气候问题进程,2021年以来,他本人已同约翰·克里进行了频繁的对话,包括3次面对面交流、24次视频对话。解振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所有国家都要同舟共济。

长期以来,中国和欧盟在气候问题上也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202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在全面实施《巴黎协定》、碳排放交易体系、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展开讨论。此前,中国生态环境部与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也曾就中欧碳市场相关进展交换意见。

多边合作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当下挑战也更为严峻。

COP26举办前,国际能源署发布最新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1》。报告指出,新的能源经济正在兴起,但其速度还不足以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而且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逐渐恢复,能源消费量大幅上涨,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大幅反弹。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或创下历史第二大增幅。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近日在撰文中表示,面对严峻的气候和能源挑战,各国要更坚定地履行气候承诺,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中美欧三方协作,气候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分享到:

关键字:气候变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