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转型,不仅表现在国家对地方政府风电审批权的收紧,还表现在一系列风电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的制订和出台,更体现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产业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风电场改造:急刹车后的必修课
2011年12月30日,随着国投捡财塘风电场最后一台风机改造完成,甘肃风电基地1兆瓦以上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工作圆满结束。据甘肃省电力公司介绍,本次改造完成25家风电场10多个型号的2549台风机,占改造风机台数的100%。
事实上,这是我国风电产业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后,不得不进行的“补漏”。2011年初,伴随着我国几大风电基地风机大规模的并网,“井喷式”发展的风电产业潜在的隐患开始集中爆发。
为风电产业敲响警钟的,是我国首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酒泉风电基地,一是频发的风机脱网事故;二是严重的弃风现象。
2011年初,随着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集中大规模并网,仅前4个月,这里就相继发生了4次大规模的风电机组脱网事故。根据甘肃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统计,2011年,甘肃风电场就发生风机脱网事故84次。另外,河北张家口、吉林、内蒙古等地风电场也连续发生多起风机脱网事故。
记者了解到,2010年,全国共发生80起风电场脱网事故,但到了2011年,仅前8个月就发生了193起,大规模脱网事故(一次损失风电出力50万千瓦以上)由1起升至12起,最大的脱网事故损失风电出力153.5万千瓦。
“如此大规模风电机组集中脱网,不仅导致电力系统电压、频率大幅度波动,而且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说。
国家电监会认为,脱网事故频发暴露出我国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四大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技术和管理欠缺,我国风电产业更像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的“空壳汽车”。
与此同时,在一些风电基地,并网后的风机还存在着发了电上不了网的现象,出现“弃风”。电监会2011年发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认为,我国风电发展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风电消纳方案,导致“弃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弃风”折射出我国风电送出消纳矛盾很突出。
针对这些突出缺陷,进入2011年,我国各个风电场开始全面进行技术和管理“补课”。酒泉市发改委介绍,酒泉风电基地在2011年风电装机几乎是停止的,主要工作就是已建成风电场的技术升级和改造。
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风电场安全隐患治理和设备达标改造工作,对已并网风电场从低电压穿越、接地系统、电缆头、涉网保护、无功补偿、风机信息上传、调度运行等方面加大排查力度,不断提升风电场并网性能。记者了解到,仅在酒泉风电基地,2011年就有25个风电场完成了汇集线路接地系统改造,风电场电缆头整改全部完成。
事实上,在2011年,我国几乎所有的风电场都在进行这种“亡羊补牢”。国家电监会临近年底进行的全国风电安全检查显示,我国风电企业自查了并网运行的风电场360家、在建风电场80家,受检装机容量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78%。据电监会介绍,此次检查中,风电企业共排查风电机组设备、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并网运行等方面隐患1700余项。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风电产业正是由于忽略了对基础入门要素的培育,才导致如今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补漏”才能实现规范发展。
统筹规划:剥夺地方政府审批权
过去的一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从各地自我发展向国家加强管控转变,从追求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
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473.3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国家风电信息管理中心在2011年中国风力发电工程信息网年会上透露,2011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并网容量将突破4500万千瓦。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宣布我国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一大国后,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这种超常规增长的背后,风电质量与发展速度之间矛盾,风电标准滞后与风电快速发展的矛盾、风电与电网、风电与常规电源不协调矛盾日益凸显。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也曾表示,我国要实现风电大国向强国转变,未来产业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
所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风电“新政”不断推出。
首当其冲的是剥夺了地方政府的风电审批权。8月底,国家能源局出台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地方上马风电项目须经能源局批准。
此前,由于缺乏相关规范文件,地方政府可以批准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场,或将大项目化整为零规避审批,于是各地上马了许多4.95万千瓦的风电场项目。汪宁渤认为,这直接导致地方风电场项目与国家新能源开发整体规划脱节,造成大量风电机组无法接入电网的浪费现象,扰乱了风电产业正常的发展秩序。
《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地方上马风电项目须经能源局批复。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风电场工程项目,要按照报国家能源局备案后的风电场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发计划进行。风电场未按规定程序和条件获得核准擅自开工建设的,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电价补贴,电网企业不接受其并网运行。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办法的公布,未能与国家规划和电网规划协调的地方风电项目,将被挡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电价补贴之外,这将使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基金在使用上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将进一步放缓地方风电过热发展的脚步。
在对陆上风电进行规范的同时,对于刚刚起步的海上风电,国家能源局于7月份及时出台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细则》共有21条规定,适用于海上风电项目前期、项目核准、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对海上风电规划的编制与审查、海上风电项目预可研和可研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建设运行管理中的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
从这个细则可以看出,刚刚起步的海上风电,至少要比当初的陆上风电规范很多,其严格要求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相一致,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岛保护规划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技术标准密集出台进行产业“校正”
2011年,我国风电产业结束了没有技术标准的历史。这一年,风电产业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出。
记者了解到,2011年6月至8月,国家能源局连续下发了《关于印发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8月5日,国家能源局召开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工作会议,批准《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监测导则》等17项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加上之前发布的《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从2011年11月份起,我国将有18项风电“行标”正式实施。
据了解,这18项标准涉及风电并网、风电场运行维护管理、风电场规划设计、风力机械设备和风电电器设备,覆盖了风电产业的关键核心部分,而风能资源测量评价和预报、风电场施工与安装的标准还在制定中,不久也会问世。届时,一套全面完整的风电标准体系将在中国首次确立。
“2011年,国家针对风电产业出台各项规定和标准,密集程度超过了整个‘十一五’。”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说。“事实上,目前出台的将近20余项技术标准还远远不够,中国风电实际上需要100多个技术规范。”
另外,从2011年开始,国家以计划安排方式对风电建设项目进行统筹。
8月初,国家能源局下达了“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通知,核准风电项目总计2883万千瓦,涉及全国29个省、区、市。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这2883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是从地方申报的4000万—5000万千瓦项目中遴选出来的,说明风电审批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开始从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入手,规范风电产业发展。
史立山对媒体表示,采取计划安排方式对风电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主要是针对过去地方政府盲目核准建设风电建设项目出现的不协调问题,目的是从加强项目核准管理入手,更加注重把握风电发展的节奏和质量,有效发挥风电的发电效益。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各种政策的集中、连续出台,显示了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风电产业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必将对中国风电产业理性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