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比亚迪如何进行战略转型?

作者: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12-01-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度,几乎每年我们都会迎来某些传奇企业家的伟大事迹,但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一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学者,我却对这些奇迹抱有某种程度的警惕,因为我对好企业的标准与很多人不一样。大多数人是以业绩或财富为标准,我却是以“国际化经营水平”为标准。所以,即使巴菲特这样的大师在支持比亚迪,但我一直就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战略层面上,比亚迪的领军人物王传福先生还处于学生阶段,对如何造就一家伟大公司,严格地说,他还正在学习如何入门。
 
    这样说是基于我对比亚迪的一些研究。早在3年前,我就召集了几个同事一起研究比亚迪,那时候比亚迪还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我研究的方法论是从一个问题出发,那就是比亚迪的成功是基于比较竞争优势?还是持续竞争优势?
 
    所谓比较竞争优势,讲的是基于竞争对手的资源性相对优势;而所谓持续竞争优势,讲的是基于客户价值的集体学习能力与变革能力。
 
    我们研究的结果是,比亚迪的优势更多的是一种比较竞争优势,而不是持续竞争优势。就像王传福说的那样:“我们经常算这样的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王传福这样的“盈利方式”甚至还影响了万科,我在报纸上看到万科总裁郁亮说,他有次碰见王传福,王传福介绍比亚迪怎么做内部“垂直整合”,比亚迪除玻璃和轮胎之外,全部都自己生产。王传福跟他说,“做制造赚点钱不容易。你可以把这个环节那个环节都外包,等到别人把外包的钱赚了后,还能轮到你卖整车赚钱?”郁亮觉得有道理,于是要重新调整万科外包思路。
 
    看到这个报道我很是奇怪,比亚迪这种所谓的垂直整合,无非就是人海战术加上“价值链全封闭(从采购到销售全自己做)”,这种做法一点都不新鲜,10年前格兰仕就实践过,并且一路价格战打成了微波炉老大,2002年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没有战略,格兰仕将会怎样?》,预言格兰仕的做法在摧毁竞争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持续竞争力摧毁了。
 
    稍有一点产业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把劳动力优势当成竞争优势的企业,本质上来说,做的是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就是。
 
    这种比较竞争优势的最大问题是过分强调劳动者的体力价值,而不在意劳动者的脑力价值,最后导致体系组织与文化的“硬件化”,即大家只相信客户价值就是劳动者体力所创造的“成本价值”,不相信劳动者脑力所创造的“客户价值”,只喜欢复制与照抄的捷径,反感创新与艰难研发的漫长历程。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同样的GDP之下,我们的第三产业比例比国际一般水平低10%,甚至比印度的第三产业还低,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中国企业家们对“低成本的硬件逻辑”与“复制的捷径逻辑”情有独钟,从早期的格兰仕道路到现在的比亚迪,无不上演着同样的发展逻辑,那就是强调产品功能的强大,而不是像世界一流优秀公司那样强调服务对功能的替代。
 
    道理很简单,产品功能的制造可以工业化,而服务的提供却必须个性化,制造靠体力,而服务却要靠脑力。第三产业的落后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是扭曲的,而扭曲这种结构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就是中国企业家们的“制造情结或规模情结”。
 
    从这个意义上讲,比亚迪要做真正的战略调整的话,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当年的王石,做减法,聚焦汽车,把其它的产业统统卖掉,比亚迪应当知道,中国整个汽车业其实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真正的战斗其实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聚焦核心业务打造核心能力,才是真正的战略性转型。
 
分享到:

关键字:比亚迪 储能电池 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