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eo记者 黄燕华 编辑 姜黎
2021年以来,“油田+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模式已经在国内主要油气田“开花”。
11月4日,中石油新疆油田成立了新疆油田电力公司(新能源项目部)。作为新疆油田公司的二级单位管理,新疆油田电力公司(新能源项目部)由克拉玛依电厂、原供电公司油田供电业务和人员整合而成,发展业务包括发电、供电、新能源等。未来,该公司将成为新疆油田新能源的发展平台。
eo梳理发现,自2020年开始,国内主要油气田均启动了新能源发展计划。2021年8月,中石化胜利油田专门召开了新能源发展工作推进会。胜利油田提出新能源与油气勘探开发并举,并制定了到“十四五”末期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的目标。
目前来看,各油田发展新能源的进展不一,速度快的已有一些项目投产。如中石化江苏油田已建成光伏电站85座,累计装机容量达5661.51千瓦,年发电约450万千瓦时。但整体而言,石油公司在风光等新能源方面的投入仍处于起步阶段。
油气田布局新能源业务是石油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例证。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中石油总经理候启军表示,中石油已明确以“30·60”硬约束为导向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主营业务发展,制定了新能源新业务发展规划,明确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
按照计划,中石油将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不应纠结要不要发展新能源”
长久以来,石油公司要不要发展新能源在内部充满争议。
事实上,跟着国内新能源的发展步伐,中石油、中海油一直在探索发展新能源。如2018年5月,中石油吉林油田建成了15兆瓦红岗分布式光伏电站,该电站是中石油投建的第一座大型分布式光伏电站,日发电量最高达10万千瓦时,年发电能力2250万千瓦时。不过,这在石油公司内部仅是零星尝试。
中海油曾用了七年时间深耕过国内风电等新能源市场,却因为进入的时间点早于市场爆发点,遭遇亏损,于是退出。
2006年,中海油就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三十年的重点投入领域。依托对能源发展趋势的研判,中海油在2007年开始布局海上风电。2008年12月,直属于中海油集团管理的二级子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3年底,因多年亏损和战略变更,该公司解散。
此后,国内新能源由于技术进步,成本快速下降,在补贴政策的加持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1月,顺应全球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趋势,中海油再次提出探索海上风电业务。同年5月,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石油公司开始坚定发展新能源的“助推器”。
2021年7月16日,酝酿多年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旗下约有30余家企业进入“首批”交易名单。其中,中石化旗下的胜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创四家企业以及中石油参与了首日碳交易。
按照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计划,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8个高耗能行业将逐步进入碳市场交易。石油公司的存量油气业务发展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比国际石油公司(IOC),“三桶油”的转身至少慢了五年。
国际石油公司是最早一批投资建设新能源的企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BP公司和道达尔就开始进入太阳能领域。2008年壳牌在全球风电企业中排名第五。受战略调整和国际能源环境的影响,IOC此后在新能源领域时进时出。
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投注新能源的重要时间点。由于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提速,特别是在欧洲,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在投资方面收到诸多限制,IOC开始出售油气相关资产,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
而国内石油公司一直以来集中精力发展主业。作为保障国内油气供应的主体,加大油气开发,保障油气供应安全是石油公司的第一要务,加上此前国内能源转型的环境较为宽松,直到2020年前,“三桶油”仍未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方面有明显的行动。
2015年以来,由于油价暴跌加之国内能源清洁转型趋势逐渐明朗,三大石油公司才共同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相对低碳的天然气上。而在日益严格的绿色低碳环境约束下,石油公司进一步推进清洁化转型已刻不容缓。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针对石化化工领域则专门发布《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
据悉,中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内部讲话时提出,在未来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不应纠结要不要发展新能源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结合主营油气业务发展好新能源的问题。
转型,不只是风光
围绕石油公司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一直有颇多争论。
在油气专家吴庆乐看来,国有石油公司的研发投入集中于上游勘探开发和炼化技术领域,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有所欠缺,同时也缺乏新能源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及运营经验,为保障传统油气供应安全,石油公司不应该通过“大力砸钱”的方式发展新能源。
也有石油企业人士认为应该适度发展新能源,“石油公司大搞新能源不叫转型,应该叫‘改行’”。
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三大石油公司转型发展思路有所相似,又各有侧重。其中,中石化转身领先半步。
2020年3月,中石化提出了“一基两翼三新”的企业发展新战略,即着力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能源和合成材料为两翼,以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为重要增长点。
根据中石化官方报道,“三新”战略指的是加快布局新能源,积极引领发展氢能,推进太阳能、风能发展,优化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新经济,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石化e贸、易派客等平台,高质量开发利用数据资产资源,打造石化特色服务生态圈,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稳妥进军新领域,凭借资本金融撬动,助推主营业务巩固做强、迭代升级和转型发展,特别是捕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氢能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等发展机会,布局打造具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
从排序来看,氢能排在中石化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首位。中石化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并计划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11月30日,国内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该项目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大部分。
据中石化官方披露,中石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年生产氢气约390万吨,当前已累计建成加氢站38座,并计划到2025年建成油氢合建站、加氢站1000座。
推进油田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则是中石油当前落实新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着力点。2021年5月11日,中石油勘探开发与生产分公司新能源工作推进会在河北任丘召开。会议指出,上游要努力承担起中石油集团公司发展新能源业务的主力军责任,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
从资源禀赋来看,油气田发展风光具有先天的土地、资源优势。
国内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区域也具有优质的风光资源。如老油田玉门油田所在的酒泉地区属于光照资源“最丰富带”,新疆更是兼具风光与油气资源。此外,油气田矿权区范围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油气生产用能以热为主,因此油气田余热资源也相对丰富。
中石油规划计划部孔令峰等人在《油气田与风光电力融合发展研究》一文中提示,全国陆上现有油气采矿权面积达十多万平方千米,油气井数十万口,站场数万座,存量用地近千万亩,油气田企业发展风光发电业务潜力巨大。
此外,油气田企业本身又是电力生产和用电大户。长久以来,油气田基于生产需要,大多拥有110千伏自备电网,一些油气田还有自备电厂,并承担着油气田周边甚至所在城市的供配电业务。
综合公开信息,油气田转型,风光只是其中一个领域。据中石油官方网站消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制定了天然气+压差发电、天然气+风光电、天然气+氢能、天然气+伴生资源和天然气+CCS/CCUS五大产业链,加快布局新能源业务。具体来看,各大油田的发展思路又不完全一样。
不过,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均未成立“专攻”新能源的二级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也依托于现有业务和机构。但在集团层面,调整后的两大石油公司组织架构中,新能源均被提升到与油气并列的地位,组成了油气和新能源业务板块。